不久前对朋友说,我谈的东西都是非常基本的常识,没多少新知识。于是,有朋友问:什么是常识?是不是大家都知道的知识?
这个问题真的把我问住了:常识肯定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比如,许多知名度很高的专家院士也缺乏常识。如果大家都懂常识,就没有必要强调了。
那常识是什么呢?芒格先生曾经谈过这个问题。从网上搜了一下,果然看到了他的论述:
所谓常识,看似是平常人都能掌握的知识。其实恰恰相反,常识在现在这个时代成了平常人都不具备的知识。
常识的本质是逻辑的出发点,就是所谓的“底层思维”。有些常识是容易理解的,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但有些常识却是普通人难以发现甚至难以理解的,如集 合论中的公理、物理学中的定律。
难以理解的常识往往有个共同的特点:常识反映的是规律,但人们观察规律时总是会受到干扰。比如:“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是常识;但地球上的物体运行时,总是会受到摩擦力的阻碍。再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常识,但地球的自转总会给人造成假象。
所以,认识常识需要同时认识两个方面:规律和干扰。
比如:对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必须价值驱动”是一条常识;但经常遇到的干扰是如何衡量价值。如果仅仅强调直接、短期、容易算的价值,就会忽视间接、长期、潜在的价值,最重要的创新往往就会受到抑制。这样,结果很可能是急功近利、阻碍真正的创新。所以,必须在认清“价值驱动”的基础上,认识到衡量价值的困难,才能真正理解“价值驱动”。
再如, “以终为始需求驱动”是企业创新的常识。但我们会遇到的干扰是:用户嘴巴里说出来的需求往往是不合理的,而关键的需求总是说不清楚。这就是所谓的“需求的潜在性”。同时,我们强调“以终为始”的时候,又会遭遇“创新有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想清楚了再做”。所以,以终为始强调的是对技术的应用场景想清楚,而不是把所有细节都想清楚。
由此可见,认识常识就必须面对矛盾。认清常识的本质是认识矛盾。具备常识的人也会遇到困难。但他遇到困难时,知道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应该消除或回避的,也就能够坚持长期主义。
我曾经花10多年去做一个模型。时间长了,人就会困惑、迷茫。但我始终相信一个逻辑:客观规律应该是简单的,复杂性是干扰引发的。所以,我花的主要时间是理解和排除干扰,以求得最简单的模型,而不是把模型和算法越做越复杂。深信常识,才能让人坚持下来。
于是,我又想到了芒格先生的另外一段话:
平常人一生都在追逐"诀窍",或者追捧成功者的经验,他们被凌乱的信息包围和冲击,早就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反而没有了常识。人一旦缺乏常识,就会选择相信传奇,相信奇迹, 他们总认为成功一定要靠传奇。他们迷恋以小博大, 追求一招制敌,或者出奇制胜,相信成功者的说教。真正的聪明人,往往是一个又笨又稳的人,去做那些看似很笨却又很稳的事,抓住细小的优势,积小胜为大胜,让每一个小胜都成为通向大胜的铺地砖。难的事情不一定正确,但是正确的事情一定比较难。正是因为"难",才能让那些懒人和坏人望而却步,才能留长期主义者和价值主义者。
第一次读到芒格先生的这段话时,让我非常吃惊:这个观点和我在《知行》中谈到的非常相似。做投资和做技术研发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居然都有相同的规律。而这恰恰是常识的特点:它是一种底层思维、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可悲的“常识”,也具有“规律和干扰”的特点:有些专家的业务水平很差,但却能成为著名专家、甚至当上了院士。原因也是存在一种 常见的干扰:人家的忽悠能力强啊!在有些地方,专家的特长是忽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