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现实的实践者比空想的专家聪明

11月前浏览408

昨天看到一段小视频,是一位院士的讲座。看完以后我感叹道:这位先生一定很闲、比我这种社会闲杂人员还闲。潜台词是:院士怎么会做如此无聊的工作?  

有朋友告诉我:这位院士原本是企业里面干过的、也是有真本事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情。于是,我想起过去认识的多位老专家:过去在现场时,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绝对一流;但转行从事创新活动时,却往往非常不靠谱。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现象呢?我很早之前就考虑了这个问题。

当时打了一个比方:解决现场的技术问题就像“打枪”,目标在视距之内、是清晰的,关键的水平是瞄准。从事创新工作就像“发射导弹”,目标在视距之外,肉眼看不清楚,关键技术是路径的设定与调整。现场的老专家往往就像一个“神枪 手”,面对的问题都是清晰的。当他转行从事创新,面对导弹发射这样看不清目标的问题时会头脑发蒙。但多年积累的地位又摆在那里,总是希望自己发射导弹的水平比别人高。于是,他往往会选择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来体现水平。

现在看来,许多学院派专家也有这个问题:地位高了以后,就要设法显示出自己的水平,做些高大上的项目。但遗憾的是:他们对现代工业和企业运行理解比较肤浅,连普通工程师的工作都做不好,只能玩些高大的新名词来显示水平。这就像小学生写作文,用成语和华丽的辞藻来显示文采;也想孔乙己用“回字有四种写法”,来卖弄学问。这些与卖弄新名词一样,都是因为肚子里没有货、是一种自卑而又想表现自己的体现。  

我曾经对人说起一个观点:能够看到的现实机会越多,对数字化技术的认识越深;能够看到的现实机会越少,对数字化技术的认识越浅薄。

所谓现实的机会,就是通过努力能够较大概率实现的目标。比如,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考上好的大学是大概率可实现的目标,获得诺奖就不是;当上班干部是,当省长就不是。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攒下100万存款是,挣1个亿就不是。离开了现实可行性,只能作为理想而不能作为目标。没有现实可行性,就是空洞的。

所以,远离实践的专家,往往定下一些空洞、难以实现的目标。看起来高大上,其实没有可行性。

这些年来,我特别喜欢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发现现实的目标。我发现:发现现实目标的关键,往往需要进行综合的策划、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这条路径中的技术问题往往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持续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坚持下去。  

在我特别欣赏的例子中,往往都涉及多个要素的组合,涉及到跨层面的问题。比如,前几天看到一个将互联网用于垃圾收集的项目,就特别有意思。这个项目把垃圾产生、收集和处理中各方连接起来。这样,垃圾分类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分类分得好了,就可以找到更合适的用户,卖更多的钱。同时,通过加强协同,运输时就可以进行路径优化,运输成本就可以降低。成本降低了,就可以给收垃圾的人更多的钱,垃圾回收站的竞争力就强;打败了竞争者,收集的垃圾就多了。垃圾的处理量大了、分类更好了,就值得建设自动化的产线。自动化产线建好了,又进一步降低垃圾的处理成本。在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的前提下,这种做法就很有经济性。  

好的项目往往有这样的特点:是一个系统的策划、涉及到很多的步骤,能够在许多环节产生价值。用的技术都是简单的,但却能够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  

看到这个案例,我真的感觉一线的实践者比学院派专家更聪明。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12-02
最近编辑:11月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1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