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坑、打通与说人话

6月前浏览1248

昨天和工厂的朋友讨论问题时,我一直没有搞清楚计算机为什么收不到物料的信号。在我看来,这是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缺陷:我长期在宝钢工作,总认为有些条件是自然满足的;但现实却是:离开宝钢,有些基本条件就不满足了。我却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许多人认为:知识就是做事的方法或原理。我认为,这些知识其往往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按照套路做事时,会遇到什么麻烦、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麻烦。比如,去三甲医院看病时,我们以为的流程是“挂号、看病、拿药”。自己看病时才发现:一般挂号要提前半个月、需要在网上挂号,需要在号刚刚放出来的时候去抢。研发的知识也是这样。你以为一些事情自然成立,而现实中却是充满了各种坑:买的货不能及时送到、买到的东西有质量问题、你交代的任务对方理解错了、用户的需求你理解错了...

总之,工程师的知识,首先是知道会有哪些“坑”、哪些“麻烦”。了解这些麻烦,是最基本的知识。

我们知道: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理想的方法往往是不考虑这些坑的,现实方法的关键则是如何避开这些坑,找到现实中走得通的路子。

故而,现实的技术可以看成“打通”技术逻辑。比如,几乎所有的数字化工作,都可以归结到“打通”这件事上。人们一般把信息集成叫做“打通”。在我看来,这是狭义的“打通”;而广义的打通有更多的内涵。

比如,建立CPS,其实就是把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打通。这时时最常遇到的坑就是:数据无法代表实际对象。比如,有些关键数据可能没有采集、数据精度可能不够、数据采集时会遗漏某些事件。其中,用好CPS的前提之一是工厂的管理良好。为什么呢?因为管理不到位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各种意外和不规范的操作,而这些变化无法在数字空间看到。所以,在管理不好的企业,数据无法代表物理实体,数字和实体之间就没有打通。我们经常希望数据是自动采集的。这是因为:数据自动采集时,数据质量会好一些,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就比较容易通畅。再比如,生产和物流自动化的时候,CPS比较容易建立。这是因为:物理空间的自动化有利于数据采集的自动化,从而便于打通数字和物理空间。  

其实,从信息感知到决策其实也要打通。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信息。我们收到信息之后会做出决策吗?往往不会。因为大量信息不值得关注。只有发生了重要的事件时,才会发生决策。比如,牛看到老虎、工厂发生质量问题时,需要进行决策。收到信息和决策之间,可能存在“断点”。比如,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牛犊看到了老虎,却不知道做出逃跑的决策。原因是它缺乏关于老虎的知识(比如老虎会吃牛)。再如,在缺乏图像识别技术时,计算机收到图像信息,也不能识别次品,也就不能做出处理次品的决策。这样,就需要消除信息和决策之间的“断点”。  

决策过程本身也会存在断点。比如,做CAD、CAE或者优化工作时,计算机无法在可以接受的时间内算出来。这就是断点啊。当然,从决策到执行也可能存在断点。有的是因为没有和自动化设备连上,有的是业务流程没有走通、有的是没有及时传递给有决策权的人。所以,上自动化设备、流程再造等其实也是在做“打通”工作。另外,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本质上是提高“打通”效率的工具。  

网上有个段子。某人对朋友说:今天下午我要做一次结缔组织切除手术。朋友听不懂。他就说“我要去理发”。读书多了,喜欢用抽象的概念。概念抽象有个好处:可以分析问题的一般性原理。比如,我也常说“用控制论的观点理解智能化”、“从感知到认知”、“用信息减少不确定性”。上升到理论高度有个好处,就是便于洞察技术体系的全貌。用“打通”理解数字化,就是今天的一个发现。

但是,很多人不太明白。我们还需要一些“人话”以便于交流所以,我编出许多段子,如“吴淑珍式的智能”、“从人找数到数找人”、“数字化时代的PDCA”、“数字化时代的标准”,就是为了找到能让工业人明白的说法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物流控制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12-02
最近编辑:6月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88粉丝 10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