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逻辑是正确的废话吗

1年前浏览1268

最近想明白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一句格言:“物极必反”。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走向其反面。但后来意识到,这其实是句正确的废话,并不是对客观规律的描述。因为它总是正确的。试想,如果事物发展没有向反面发展,就可以说它还没有到达“极”的程度。以,这句话永远是对的、是不可证伪的。按波普的理论,无法证伪的观点不属于科学的范畴,不包含知识和信息。

正确的”有用吗?应该是有用的:至少人在倒霉和绝望的时候,这句话可以给人带来希望。

我喜欢研究创新和数字化技术的方法 论。我喜欢的许多观点,其实也是正确的废话。比如,“以终为始、需求驱动”。我同时觉得,这些“正确的废话”很有用。

其实,这些“废话”的价值是有针对性的,有了针对性也就包含了信息、不再是废话。

“以终为始、需求驱动针对创新中两种常见错误:1、习惯性地从眼前的问题和困难出发、走一步看一步,过度关注眼前的问题,会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却忘记关注关键的问题;2、对用户需求一知半解就以为理解了,研发结束后才发现用户根本不接受。换句话说,人们往往并不遵守这些“正确的废话”而导致失败,所以需要强调。

既然是“正确的废话”,人们为什么常常不遵守呢?  

我在宝钢工作时,曾经一度觉得搞材料、工艺的同事思考问题时往往不太讲逻辑。后来意识到:他们不是不讲逻辑,而是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思考或者表达问题时,就可能产生逻辑上的跳跃。所以,看起来不符合逻辑,其实是高效率的思考。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下棋是最讲逻辑的。但优秀棋手是不是能够说清楚,他为什么下某一步棋吗? 不一定!“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势”体现的是一种感觉,棋手不一定能说清楚。  

人们的经验往往来自于自身的实践。人们平时做的工作主要不是创新活动,失败的概率小。遵守“以终为始、需求驱动”原则时,需要做许多调研和思考,是要耗费代价的。打个比方,雪镐和氧气对爬珠峰是有用的工具,但爬100多米的佘山时就是累赘了。  

所以,人们做事习惯于“偷懒”,是因为做简单事情时“偷懒”可以减少代价、提高效率;而方法 论往往是教导大家“不偷懒”,因为方法 论往往用在做难事的时候、做风险大的事情的时候。  

从事创新工作时,尤其要做难事时,往往需要面对条件不理想、甚至基本条件不具备的场景。为了防止盲目行动,需要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充分或必要条件。同时,从事这些工作时,许多潜在的经验和知识可能会失效,而人们却意识不到这些知识已经失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考逻辑。在整理逻辑的过程中,分析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判断依据清楚之后,就可以在特定场景下,分析这些依据是不是合理。想清楚之后,再找到合适的对策,比如通过创造条件、甚至变通目标来完成任务,避免盲目行动导致失败。  

对创新来说,逻辑分析能力很重要。否则会把精力浪费在不能完成的事情上。例如,从事数据建模时,最头疼的问题是精度不高。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往往把原因归结为模型没有训练好。但逻辑分析可以告诉我们:如果模型所用的数据精度不高,模型本身的精度也不会高。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分析一下:模型用到的数据精度高不高。如果数据精度确实不高,首先应该想办法解决数据问题。这样,就会把我们引向正确的方向。不喜欢逻辑思考的人,可能就想不到这么做。  

“符合逻辑”不是“正确认识”的充分条件,却是“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如果观点和做法错误,在逻辑上总是会有逻辑漏洞的。所以,逻辑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认识。  

好的方法 论往往针对常见的难题:在难题中常见,二者必须同时具备。如果不是难题,就没有必要采用这种方法 论;如果不常见,也就没有必要学习这种方法 论。比如前面提到的:在数据建模时,数据质量不高是一种常态。于是,我们把这种现象用一个逻辑上正确的方法 论来描述:提高模型精度,首先提高数据精度。  

从事创新工作时,不习惯逻辑思考会带来很多麻烦。有位同事做了个大项目,每年都有新进展、解决了新问题,但领导并不满意。我劝导他说:你有没有可能列出一个问题清单,解决完这些问题之后项目就可以成功了。否则,即便你每年都解决了新问题,但领导却不知道你离成功还有多远、还需要花多长时间。现在回想起来,我是让他罗列出项目成功的充分条件,也是帮助他讲逻辑。  

总结一下:方法 论往往表现为正确的废话。其作用往往是避免错误的习惯、失效的认知、避免偷懒导致的失败,主要用于解决困难、不确定性大的问题。  

方法 论是经验总结的结果。理解方法 论的重点不是表面的逻辑,而是理解其针对的问题。方法 论的逻辑就像一个漂亮的盒子;而它针对的问题是“盒子里的珍珠”。同样一句话,有的人会感到醍醐灌顶、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有的人却觉得无聊至极、说的都是废话。这种差别关键在于:你听到的是外在的逻辑,还是内在的知识。同样,讲方法 论时,有人讲得很无聊,往往是因为他侧重去解释正确的废话(盒子);有的人讲得很有意思,因为他侧重了方法的内涵、传授了经验和知识(珍珠)。

过去我曾经意识到:格言往往有相反的对偶句。比如,有“快刀斩乱麻”就有“欲速则不达”。到底是应该快呢,还是应该慢?我解释道:矛盾的不是格言、关键的是将格言用在合适的地方。也就是说,有片面性的格言往往是有针对性的。同样,有些格言是“正确的废话”,其实也是有针对性的。如果不能理解“针对性”,我们学的许多东西都白学了。理解针对性,就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理论结合实际”。

年过半百才能说明白这些道理,是不是有点晚了?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10-25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1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