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辛辛苦苦、加班加点,确实做出来很多业绩,但是在年终绩效总结时,自己的年终总结报告无法体现出成果,又一次错过升职加薪
经过多年积累,工程师终于把技术提升到一个台阶,自我感觉不错,但是一谈到要把自己的技术展现给老板、同事或者客户时,就不知道如何表达,以致于眼睁睁的看着技术不如自己的同事升职加薪,而自己还依然是一枚小小的工程师
工程师经验丰富、技术深厚,但是在准备换工作,简历写作时,简历就是一段一段的工作经历堆砌,让伯乐很难从众多的千里马中把挑出来
工程师碰到问题和挑战时,靠的个人过往的经验积累,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忙得团团转、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无法从全局和整体去解决问题,以致于问题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和成本才能最终解决,甚至有时候问题最终解决不了
工程师到一定阶段,技术很容易碰到瓶颈,很难突破天花板,形不成知识体系和框架,难以成为大师
结构化思维从整体思考到局部,是一种层级分明的思考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借用一些思维框架来辅助思考,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和处理,从而扩大思维的层次,更全面地思考。
没有结构化的思维是零散混乱、无条理的想法集 合,而结构化思维是一个有条理、有层次,脉络清晰的思考路径。
如果我们不具备结构化思维,我们在寻找小米小米手机短短几年之内就步入手机厂商世界排名前列的原因时,我们可能会单纯认为雷军很善于利用风口,那么很难多角度、系统化全局化的去寻找原因。
例如自顶向下设计、人机料法测环、5S、PDCA等就是结构化思维的一种体现。
1)自顶向下设计
工程师在使用CREO绘图时,对于外壳复杂、曲面化的产品,我们常常利用骨架模型,采用自顶向下的绘图方式,把一个产品分拆成多个零部件的,这就是结构化思维的体现。
如果不采用自顶向下,我们需要先绘制一个一个的零件,采用堆积木的方式再装配成一个一个部件,再装配程成品,那么,我们的绘图工作量就会大得多,修改也极度不方便。
2)人机料法环测
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质量波动,我们会通过人、机、料、法、测和环等6个因素寻找质量波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a) 人(Man/Manpower):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技术熟练程度、身体状况等;
b) 机器(Machine):机器设备、工夹具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
c) 材料(Material):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d) 方法(Method):这里包括加工工艺、工装选择、操作规程等;
e)测量(Measurement):测量时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
f) 环境(Environment):工作地的温度、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
如果不通过人机料法环测的方法,进行结构化思维,那么我们在寻找根本原因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没有方向,只能凭经验拼运气去解决问题。
1)主题鲜明,要有清晰的中心思想
先看下面这段话,这是工程师给老板汇报塑胶支柱破裂缺陷问题的解决思路。
我先让实验室测试了材料有没有降解;然后去螺丝支柱的内径和外径,检查尺寸是不是在公差之内,然后还需要看看螺丝支柱的使用环境,有没有其它化学物质造成破裂。对了,测量支柱尺寸时,每一穴都需要去测试。我还要去看看熔接痕的位置,让供应商提供成型参数,是不是调整了成型参数。
这种表达方式没有框架结构,没有条理,老板听了后一条,有可能前面一条就忘了。听到最后估计会一脸茫然:你到底要准备怎么做?
如果我们换一种表达方式:
对于支柱破裂问题,我准备从材料、支柱尺寸、使用环境和注塑成型参数四个方面上进行解决:
从材料上,。。。
从使用环境上,。。。
从支柱尺寸上,。。。
从成型参数上,。。。
这样是不是更清楚了,首先第一句话从表面了主题,老板一听就知道工程师的大致方向,逻辑性和思路比较好。
又例,本文最初的标题是“工程师必备的结构化思维”。
显然,这一标题主题不够鲜明,会让人觉得是标题党。
为什么工程师必备?看标题看不出来。
后来改成“结构化思维,助工程师提升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搭建知识体系”。
一看标题,就知道结构化思维在对于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搭建知识体系这三点上具有重大帮助。
2)归类分组,同类信息归为一组
归类分组需要符合三个原则
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总结
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每个层次的思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MECE原则)
上文中,我就把解决思路从四个方向进行了分组。
在DFX中,所有信息就被分为以下五组。
当然,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各种分类有可能互相关联,有可能很难满足MECE法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我觉得这里不必太死板。
3)逻辑递进,纵向层次有逻辑关系,横向层次有递进关系。
纵向关系的逻辑关系是指上一层次的主题是下一层次的概括,下一层次的内容可以证明上一次的主题。
例如,本文的主题是“结构化思维,助工程师提升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搭建知识体系”。
那么本文的具体内容,就需要支撑和证明结构化思维时如何帮助升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搭建知识体系。
横向关系时指统一结构层次之间的内容需要具有递进逻辑关系。常见的有三种逻辑顺序,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重要性程度顺序。
为什么我们必须具备结构化思维?
这是因为人善于记住结构化的东西,而对于零散的知识,就很难记住。
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两个规律:
第一,不能一次太多,太多信息会让我们的大脑觉得负荷过大
第二,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例如,人一次一般只能记住5到7个知识点,无论是在接收别人的口头表达时、还是看文章看资料。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话说了一大堆内容,结果对方还来一句:你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结构化思维也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和学习知识。
例如,下面是我们做完一个项目之后,总结起来的知识点:
1)在钣金设计时,拉钉孔的位置至少要远离折边XXmm距离,以保证保证拉钉枪工作时不与折边干涉;
2)零件如果通过两个螺丝孔固定,螺丝孔需要设计得不对称,否则会装反;
3)塑胶件加强筋的壁厚不能太厚,否则外观面会缩水;
4)密封圈防水设计时,密封圈的压缩量至少应当保证XX%以上;
5)钣金件设计时,需要把钣金件展开,确保钣金件排样的材料利用率;
。。。。。。
如果以上的知识点,只有几条,我们可能记得住。
但是,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和不断地自我学习,知识点会原来越多,甚至会超过几百条几千条。
我们再要记住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就比较难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结构化的思维,把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一个大的分类下面有几个小的分类,小的分类里面有更小的分类。
如图展示了塑胶件DFM的结构化思维。通过结构化思维,我们就更容易去理解和学习塑胶件DFM众多知识点。
在我最初工作的几年,我主要依靠勤奋和努力,每个项目做完,就认认真真、一条一条的做笔记,记录经验和教训。
几个项目下来,自己的知识也像对积木一样,慢慢的越堆越高。
但是,堆得再高,也是杂乱无章。
下次碰到老问题,我可以顺利解决。
然而碰到新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
因为我所关注的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不成系统和体系。
后来,在前人的基础上,基于DFX的理念,我慢慢地构建了自己对于产品结构设计的知识框架,并搭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DFM、DFA和DFC的知识体系。
2)自上而下搭建知识体系
例如,我要去学习一门新的工艺,按照我对众多工艺学习经验,我会首先搭建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按照框架中的知识点,一步一步的通过搜索、看书和实践等方式,往里面添加内容,最终形成自己对一门新工艺的理解。
又如,在解决塑胶件注塑成型缺陷时,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知识体系去解决。
再如,当我们需要降本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知识体系去降本。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到那里就是那里。
▲降本的四个层次
扩展阅读:
如何培养结构化思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SCQA模型是一个“结构化表达”工具,是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适用于文章的序言。
S(Situation)情景——由大家都熟悉的情景、事实引入。
C(Complication)冲突——实际情况往往和我们的要求有冲突
Q(Question)疑问——怎么办?
A(Answer)回答——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就是:
得了灰指甲——陈述背景S
一个传染俩——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冲突C
问我怎么办?——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疑惑Q
马上用亮甲!——给出解决方案A,这是文案要表达的重点
本文开头的序言就是(SCQA的简化):
工程师懂结构,但不懂结构化思维——陈述背景S
工程师碰到困境和窘境---发生了冲突C
如何从困境和窘境中跳出?---提出疑惑Q
怎么解决---学习结构化思维 A
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WHY——为什么要做?可不可以不做?有没有替代方案?
WHO——谁?由谁来做?对谁做?
WHEN——何时?什么时间做?什么时机最适宜?
WHERE——何处?在哪里做?
HOW——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是什么?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本文的主要写作思路大致就是按照5W2H 来写作的。
4.1 刻意练习
当我们学习结构化思维的理论知识之后,剩下的就是刻意练习。
如果没有刻意练习,本文即使看N+1遍,也是白看。
我们在给老板口头汇报时、写PPT时、写文章时、解决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难题时、在构建产品设计知识体系时,都可以进行刻意练习。
本文的写作就是针对结构化思维的刻意练习。
来源:降本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