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刻意练习--从工程师小白到大师 | 2021回顾No.1

12月前浏览986
年底了,选出一年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5篇文章。        
这一篇的主题是刻意练习        
“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发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刻意练习。        
找到工程师成长的道理(即思维模型),并刻意练习,这就是工程师的成功公式。        

工程师问禅师:        

"我工作很努力,项目做了一个又一个,但总是无法升职加薪,这是什么原因呢?"

禅师不语,缓缓伸出根手指,工程师若有所思地说:

"禅师指的是,凡事不能急于求成,在任何领域都要经过1万个小时的刻苦训练方能成为大师?"

禅师说:

"不不不,钟工,给我万块,升职的事我可以和你领导通个气,他也经常来。"


工程师都们都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才能从小白成长为大师,避免35+以后依然一事无成,浑浑噩噩的过完一辈子。        
本篇文章是我在《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一书启发下,针对产品结构设计行业所提出的一个高效的学习和成长方法。          
       
我相信,这篇文章一定会颠覆你产品设计的三观。        
我建议认可我的工程师,一定要把本文认认真真地读几遍。对于其它文章,我可从未有如此建议。        
       


       

       
 1           
       
工程师的窘境        

       
在近二十个微 信群里,尽管我三令五申,请大家不要吐槽和抱怨工作,因为这对个人提高毫无帮助。        
但是依然会经常看到很多人吐槽和抱怨:
       
项目做了一个又一个,产品开发了一个又一个,每天加班加点,但是设计水平却不见上升,工作十几年了,年龄30+,工资却不超过10K,要不要改行送外卖?
往往是一个工程师开始吐槽,很多潜水的工程师就冒泡点赞支持。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平常的现象。
       
对此,我也感同身受,在我刚开始工作的最初几年,我也是每天加班加点,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地做,但是感觉不到自己水平有质的提高。          
       
而且,我们发现,每年都会有一批新的工程师进入产品结构设计领域,而仅仅有少数人能够成长为资深工程师,极少数人能够成为大师、成为专家,绝大多数的工程师一辈子都是在浑浑噩噩的混日子        

       
他们是如何成为一个行业的大师,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的呢?
       
这是因为他们更有天赋,更努力,更勤奋,更会溜须拍马吗?        
为什么我们日复一日的工作,依然没有进步呢?          
       
工程师要如何改变窘境,从小白成长为大师呢?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给我了答案。        
       
根据《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的理论,如果工程师日复一日的做项目、开发新产品,即使很努力很认真,但是没有刻意练习,日复一日的项目也仅仅是简单的无意义的重复,这并不能让我们成为专家,只会让我们在现状中陷得更深。        
刻意练习是一种更高阶的学习方式。        
通过刻意练习,在保证足够努力的基础上,加上有效的大师指导为学习提供反馈,能让工程师小白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学习效果并缩短学习时间,让你走向通往卓越之路。        
       
       

常规学习VS刻意练习


       


       

       
 2           
       
天才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也是最强的练习体系。

那刻意练习到底是什么呢?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能力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 K. Anders Ericsson在书中写到:        
我们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我们以前却从来没有意识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表现与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刻意练习。
换句话说,天才、专家和大师,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刻意练习成长起来的。          
       
我们公认为莫扎特是音乐天才,对吧?        

       
但是,《刻意练习》的作者认为,莫扎特是刻意练习的产物,基于以下理由:        

1)训练够早,某些能力在小时候更容易被培养

比如说莫扎特的完美音高能力来源于其4岁就开始进行的音乐启蒙,并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长大。

2)训练过程中讲究方法,有出色的导师指引进行有目标的培训。

莫扎特的父亲是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在莫扎特4岁时,就开始全职教育他。

3)通过专注的训练促使大脑改变,使他们能做到超出正常情况的事情。

所谓的天才,大脑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如果你足够多地练习做某件事,你的大脑会改变某些神经元的用途。

此外,作者驳斥了「天生才华」的理论,没有人可以不经过高强度和广泛的刻意练习,便培养出杰出的能力。

而且,有效的训练时间,有效的刻意练习,远比智商更重要。


       


       
 3          
       
工程师进行刻意练习的关键        

       
《刻意练习的内容很丰富,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购书精读N遍,这里我不做更多详细的介绍。        
       
《刻意练习》适用于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例如音乐(各种乐器)、舞蹈(芭蕾、拉丁舞等)、益智类(象棋、记忆力等)、运动(各种体育赛事等)。        

同样的,也适用于认知复杂度较高的领域,比如各个学科,数学推理、医学诊断、军事技能、语言学习、写作等。

而对于产品结构设计领域,我认为《刻意练习》也适用,《刻意练习》的理念对我非常有启发。


我相信,通过刻意练习,工程师也可以从小白成长为大师。        
而工程师进行刻意练习的关键是:
       
1)跳出舒适区        
刻意练习的原则之一是跳出舒适区,即在学习区进行练习。        

学习区是心理学家Noel Tichy提出的概念,如下图:

1699969151527.png

内圈是舒适区:是你已经完全熟练掌握的区域,练习这个区域包含的内容,不能使你再获得水平的提高。

中间是学习区:这部分的知识、技能,你还没有完全掌握,多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或是知道了但还没有熟练运用成为“技能”,你会感到有点“费力”,但稍加用心和坚持就可以Hold住,所有的进步都发生在这个区域。

外圈是恐慌区:你很难理解这里的知识,感到无从下手,因为这已经超越你的极限太远了,在这里你只能得到挫败感,而无法通过微小的修正得到进步。

只有走出舒适区,在学习区内进行刻意练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在舒适区呆的太久,不但不能提高自己,反而会不进反退。        

       
以下是一些工程师如何走出舒适区,在学习区进行刻意练习的事例:        
不要张口就问,这就是走出舒适区。因为张口就问,直接获得答案(暂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不动脑子、不用思考,这是工程师碰到问题时最舒适的做法。        
自己去搜索资料,寻找答案,自然很耗费精力,但是这才是学习区。在学习区学习,才能提高自己。        
一个项目作为之后,需要总结经验教训、需要反思,这同样是走出舒适区。因为,总结反思,需要我们去思考,有时候还需要去深刻检讨自己,这真的不舒服。        
还建议写文章、或者整理成PPT,书写才是最好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        
否则,自己总结的经验教训,如果仅仅是保留在头脑里,可能很快就会遗忘。写文章,写PPT,下笔很难,很不容易,这也是走出舒适区。        
还建议工程师把整理的知识,找机会与团队分享,这可能很有挑战,更是走出舒适区。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方面是根据费曼学习法,另一方演讲能力对于成长必不可缺,如果有一天成为大师之后,去做培训和咨询,演讲能力更是不可或缺。        
看看那些大师和专家,哪一个不擅长写文章、不擅长演讲?        
其实,要走出舒适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没有一定的意志力,绝大多数人是走不出舒适区的。        
去年我曾经在“降本设计”公 众号号召大家来公 众号投稿,结果只有3位工程师投稿,发表了1位工程师的文章。        
可能是“降本设计公 众号的咖位不够吧。
       
而我自己也是如此,一边葛优躺,一边刷抖音,多轻松,怎么舍得停下来、去仔细阅读买了很久的书。        

       
2)找到行业大师的指导        
《刻意练习》认为:        
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有可能,最佳的学习方法几乎总是找一位优秀的交流或导师。
知识渊博的导师可以带着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然后逐渐创造在那一领域中期望的技能。
优秀的导师还可以提供宝贵的反馈,这是你无法从其它地方得到的。有效的反馈不仅是你做某件事情对还是错。例如,优秀的数学老师不仅仅是关心学生对某道题目的解答,还会观察那个学生是怎样知道这种解法的。如果有必要,他将围绕如何更有效地思考和解答那道题而提出建议。

       
在任何领域,如果我们想要学习、想要提高自己,那么一定要向行业大师学习,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为什么中国乒乓球队这么厉害?拿了那么多世界冠军?这是因为他们的教练也是世界冠军,不但自身水平高,同时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而其它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他们的教练甚少拿过世界冠军,那么他们拿到世界冠军的难度就非常大。
       
同样的,如果我们想提高产品结构设计的水平,自然是找产品结构设计领域的高手、大牛和大师学习。        
大师不仅仅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更重要的是大师可以提供该领域的终极套路--思维模型。        
否则,我们跟着三流的师傅学习,我们的水平也仅仅是三流水平。        

       
我们可以去看看,公司是否有大师,找机会在大师手下工作,多与大师交流,寻求大师的建议和反馈,向大师学习。
       
在工作中,我们碰不到行业大师,那怎么办?
       

其实,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位万能的大师:互联网

你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

1.丰富的学习资料、工具(书籍、视频、录音、软件等)

2.特定领域的学习社群(qq群、微 信群、论坛、线下沙龙等)

不过,互联网大师对工程师的提高很有难度,我相信很多工程师做不到向互联网大师学习。


       
3) 及时反馈        
获得反馈是为了更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和错误,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改正。        
这些反馈可以是同事老板的建议,自己的反思和大师的指导等。        
我们必须知道学习的方法对不对,如果不对,到底错在哪里?如何去改正?        
否则,如果没有反馈,我们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结果是越努力,效果越差,离大师也越远,危害性反而越大。更可悲的是,自己越走越错,而不自知。        
产品结构设计领域也是如此。例如,如果我们学习的方向不对,总是去纠结一些细枝末叶,没有大局观,那么即使项目做了一个又一个,经验教训总结了一次又一次,但是水平仅仅是量的积累,我们看不到质的提高。        
这就是我刚毕业时的情形,还好我及时做了反思,调整学习的思路和方向,这也才有了《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一书的诞生。        

       
不过,对于身处职场的各位工程师来说,要想获得及时反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来说,同事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和利益关系,我们很难从同事那里获得客观的反馈;        
其次,同事之间的反馈往往是针对的具体的设计,例如这个设计有问题,容易带来可靠性问题,这对于单一的产品设计有帮助;        
但是,这种反馈往往不是针对学习方法上的反馈,很难对自己有质的提高。除非你的同事刚好是大师,同时又愿意热心帮助您。        
最后,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出毛病。这需要工程师必须具有宽阔的胸襟,因绝大多数人,一听到别人指出毛病,更何况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同事,就立马拒绝,否认自己存在问题。        
所以,我认为想要获得及时反馈,最有效的是找到一个没有利益关系的学习共同体。里面有专家、有大师,大家互相反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4)学习共同体        
《刻意练习》作者认为,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景中学习。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景,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例如,你要学习编程,你就应该在GitHub里学习。        
学习者最开始围绕着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4          
       
刻意练习:如何从工程师小白到大师        

       
进入到具体的产品结构设计领域,工程师如何通过刻意练习,让自己从设计小白成长为大师呢?
       
混沌大学的李善友教授讲到3个步骤:        
第1步,建立思维模型        
第2步,刻意练习        
第3步,及时反馈        
第2步和第3步前文已经有阐述,本节主要介绍第1步,建立思维模型。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发现和建立专业领域背后的思维模型。        
什么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帮你避免失败。        
简单的说,思维模型就是解决问题的套路。        

李善友教授说:

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而已。

查理.芒格说:

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

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可见,高手背后的道理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即思维模型或者说套路。


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在于:高手在学习和掌握事物背后的套路,而普通人只是不停地往脑子里堆积各种信息。

围棋的思维模型是定式,编程的思维模型是算法,律师的思维模型是案例等。

对于詹姆斯哈登来说,他打篮球的思维模型或套路之一,就是后撤步三分和碰瓷。当他找到这两种套路之后,就不断的刻意练习,让对手防无可防。


而优秀的工程师,当经验越来丰富、并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就会慢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思维模型,就是套路。

当后续碰到类似问题时,按照此思维模型进行,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而我为什么对思维模型也情有独钟呢?

其实,这是因为在我过去的工作、培训和咨询经历中,我一直在默默尝试着去寻找解决产品设计问题的方法,只是我当初不知道我要寻找的这一套方法就是思维模型。

例如,在我开发第一个产品中,我参考电视机行业的一个现成方案,用在电脑机箱电源按钮上,解决了均匀导光问题。

这一解决过程当时让我觉得很新奇,让我思考了很久。

后来,在我培训和咨询的过程中,我有机会去了解和观察各行各业,包括服务器、家电、机器设备、新能源和汽车等等,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行业正在使用的设计方案往往可以解决另外一个行业困扰已久的问题。

有些时候,当一家企业问我问题时,我根本上就不用多做思考,直接把另外一个行业的现成方案告诉他,就能解决问题。

这就形成了产品结构设计领域的一个思维模型:99%的发明、创新和解决方案已经被解决过,一个行业正在使用的设计方案往往可以解决另外一个行业困扰已久的问题。

这一思维模型也是TRIZ的奠基石之一。


当后来有新的企业向我咨询问题时,让我帮忙解决疑难杂症时,我就按照此思维模型进行。

在此思维模型下,我不会直接去冥思苦想答案。

而是把该企业所在行业的该问题所有解决方案找到,然后再找到所有行业关于该问题的所有解决方案,然后再针对该企业的具体问题一一套用,就很容易找到答案。

至少在目前我验证的情形之一,该思维模型的成功率非常之高,即使有时不能给出直接的答案,也可以带来非常有用的启发。

这就是思维模型的威力。

其它更多产品结构设计领域的思维模型,可阅读:

人人都是掘地蜂 -- 如何打破工程师的认知边界?| 2021回顾No.2



         
       

       
 5          
       
作业:刻意练习        

       

以上理论,看得人心潮澎湃,似乎我们很快就可以从小白到大师了。

但是别忘了,想要成为大师,离不开刻意练习。

通过刻意练习,把思维模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一碰到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按照思维模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针对产品结构设计领域,我制定了一个刻意练习的作业。

1)作业第1步:选定主题

主题可以是某一类专业知识点,例如塑料挤出件设计、防水、散热等;

主题也可以是自己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挑战或者质量问题等。


2)找到与该主题相关的所有资料和书籍        
资料来源路径包括:        
  • 百度文库、道客巴巴
  • 百度、Google和必应搜索
  • 微 信公 众号搜索
  • 知网
  • 中文书籍 (当当京东)
  • 英文书籍 http://libgen.rs/
  • 其它。。。
              


       

       
最后的话        

       
真正的大师,都是刻意练习的高手。        
通过刻意练习,我们非常有机会在短时间内从工程师小白成长为大师。        
如果我们不改变思维方式,依然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那么到了35岁以后,真的有可能还是初级工程师,每天吭哧吭哧的画图,最终逃不开裁员失业的命运。        



来源:降本设计



电源汽车新能源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11-14
最近编辑:12月前
钟元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5粉丝 21文章 316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