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驱啸叫声压目标
如要达到完全无啸叫,则要求TNR≤1 dB(f>1 kHz)和TNR≤2 dB(f<1 kHz)。
电机主要阶次分别为48,60和72阶,等于电机的定子槽数。
减速器输入齿轮阶次处于19~31阶之间,减速器输出齿轮阶次处于7~10阶之间。
二.案例:电驱啸叫
1. 问题描述
在中大电门加速工况下,在20 km/h~50 km/h车内中低频啸叫,在50 km/h~90 km/h 高频啸叫,主观不可接受。
1.1初步分析
20 km/h~50 km/h 时啸叫主要为二级齿轮(7.11阶、14.22 阶)和一级齿轮(26 阶)啮合噪声,50 km/h~90 km/h 时主要为一级齿轮(26 阶、52 阶)噪声以及电机48阶噪声,如图所示。
2.可能原因
3.噪声源激励
运用LMS Test.Lab软件对电驱桥总成噪声及振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整车试验工况为大油门加速电机转速从1 000 r/min至10 000 r/min,噪声测点为电机近场车头方向50 cm处,振动测点为减速器壳体底部。其中测点布置如图4所示。
图 电机近场50 cm 48阶噪声曲线
式中:f为频率,r为转速,n为阶次。
图5中电机近场噪声曲线显示大油门加速工况下在6 800 r/min~7 700 r/min存在峰值87 dB(A),对应频率为5 440 Hz~6 160 Hz,超出目标值。结合图2 的车内噪声彩图可知,车内48 阶噪声在7 000 r/min~7 700 r/min 存在峰值,为70 km/h~80 km/h时高频啸叫的主要来源。
电机结构上影响48阶噪声主要因素有:1)电机刚度。其影响电机壳体振动幅值及壳体模态。考虑到该电机除外壳外均为借用件,在不改变电机原设计方案前提下,从源头优化仅能通过改变电机壳体材质,趋势性增加电机壳体刚度,以降低电机壳体振动,减弱壳体辐射噪声。
2)图中减速器壳体一级减速齿轮26 阶、56 阶振动幅值异常,该齿轮在设计或加工上可能存在较大问题。二级减速齿轮7.11阶、14.22阶振动在部分转速段也超过参考值(0.5 mm/s),需作进一步优化。
根据本章分析结果可得,在5 926 Hz 电机总成存在外扩模态,电机48阶噪声在7 000 r/min~7 700 r/min 偏大原因是48 阶激励频率与电机壳体固有频率发生耦合,产生共振,并向外辐射噪声,最终传至车内。
4.优化方案
根据客观测试分析可得,电机啸叫的根本原因是电机48 阶激励频率与电机总成的壳体固有频率发生耦合,产生共振。减速器啸叫的根本原因是减速器齿轮设计及加工不合理,导致其壳体振动超标。其次整车声包及气密性未达到理想状态,最终导致车内电机及减速器啸叫明显。
经分析,可从如下途径进行优化:
1)降低电机和减速器激励。
2)减速器加工及装配工艺优化
增大齿轮倒棱角尺寸
3) 齿轮装配工艺优化
将一级减速被动齿轮内花键与二轴外花键由间隙配合改为过盈配合,齿轮和二轴分开加工再压装改为压装后再磨削,以增加齿轮加工精度。齿轮与轴的结构如图所示。
一级减速被动齿轮与二轴结构示意图
4)减速器壳体加工工艺优化
将减速器壳体加工由二次装夹改为一次装夹,并将壳体加工定位方式由壳体螺纹底孔改为工艺基准孔,以减小壳体轴承支撑孔位置度偏差。原设计壳体加工定位方式为螺纹底孔,且加工中存在二次装夹,导致定位累计误差较大,影响轴承位置度。而轴承座位置度会影响齿轮中心距、接触面积及传递误差,导致减速器三根轴的空间位置变化,轴线发生偏移,齿轮啮合不均。
齿轮微观修形
Xu[8]提出齿轮激励力最有效的优化方法为修形。修形分为齿形修形和齿向修形。前者是沿齿根到齿顶方向进行微量修整,使其偏离理论齿形;后者是沿齿线方向修形,可改善载荷沿齿线的分布。
本次修形方案为调整二级减速被动齿轮齿形鼓形量Cα和齿形倾斜偏差fHα。齿形修形参数示意图如图17所示,其实测结果如表3所示。
5.减速器啸叫优化效果经实验验证
优化ffα 以及调整齿轮微观参数Cα 和fHα 对抑制减速器阶次噪声均有明显效果,噪声数据如图所示。
图 齿形误差优化及齿轮修形前后车内后排噪声曲线
针对大油门加速工况下电机和减速器啸叫问题,以车内后排右侧外耳噪声为评价指标,通过提升整车气密性及加强声学包,抑制电机啸叫较明显,整体评估可接受,但减速器啸叫仍偏大。
针对减速器啸叫问题,在路径优化基础上,对减速器加工与装配工艺以及齿轮齿形进行优化,经验证该方案优化效果明显,整体可接受。
其中在钣金缝隙处增加密封胶封堵、在侧拉门迎宾踏板处增加密封软垫、在地板下方增加吸声棉等路径优化方案
齿轮倒角优化、齿轮装配、减速器加工工艺优化等方案以及齿形误差优化、齿轮微观修形等方案均已工程化。
优化后,电机啸叫主观评分由原始状态5.5 分提升至6.5 分,减速器啸叫主观评分由5.0 分提升至6.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