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umScape公司10月26日发布了三季度财报发布,报告里面有几幅更新的技术相关的图,摘出来和各位分享。
1、总体情况
按照10月26日的进展,相较于8月的报告,其4层全尺寸的全固态电池(2片正极+3片负极)工作已全部完成,2021年仅剩余8-10层的全尺寸全固态电池工作待完成。2024-2025年商业化的目前仍在有序推进中。
10月报告
8月报告
2、单层电池第三方测试
单层全固态电池分别进行了自测和第三方测试。测试的单层软包电池基本信息如下:正极面容量3.1-3.2mAh/cm2(假设如果正极是克容量发挥200mAh/g的高镍,正极面密度就是16mg/cm2左右,这是假设材料,仅供参考),这些电池的信息和之前的一样,第三方测试和自测的区别在于自测选择的是30℃,而Mobile Power Solutions测试的温度为25℃。从测试的趋势来看,第三方测试和自测结果的循环趋势基本一致。都超过了800周80%的目标。
第三方检测是委托给Mobile Power Solutions来完成的,第三方报告的全文公开情况如下:
2.1、电池基本情况
QuantumScape送测了三只固态锂金属电池,送测时三只电池的电压都为3.744V,数据非常一致。
第三方报告的图片显示的电池包装的非常仔细,电池用夹板夹持放在特制的箱子里,箱子放在金属桶内,桶内用蛭石填充,金属桶放置在标识好的纸箱内。想提的是蛭石,蛭石经过高温焙烧其体积可迅速膨胀,具有很强的保温隔热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防火材料,这点涉及电池运输可以参考。
2.2、容量测定
电池的容量确认在30℃进行,电池测试的电压区间为3.4-4.2V,充放电电流为C/10,充电采用CC/CV的方式,CV的截止电流并未给出,充放电过程中间隔一定时间。
• Samples were placed in achamber and the temperature was set to 30°C.
• A Post-shipping data check from 3.4-4.2V;CC/CV (C/10 charge and discharge with intermittent rests) was run.
目视三个电池的充放电曲线一致性还可以,放电时间约40000s(计算时还得减去间隔的rest时间),由于制度只写的C/10,但并不知道标称电流大小,因此容量并不清楚。
2.3、循环测试
循环测试温度为25℃,电池采用金属夹板夹持,测试电压区间为3.0-4.2V,循环测试时1C CCCV充电到4.2V,C/10电流或者10min时间截止,然后转1C放电到3.0V。每50周进行进行C/3容量标定,并测试不同SOC的DCIR。
电池测试照片
从报告提供的1C循环放电能量保持率的数据来看,电池循环至800周电池的1C能量保持率为90%。
从C/3标定的放电能量保持率曲线来看,电池1C循环800周后,电池的C/3能量保持率为90%,和1C数据区别在于C/3的数据初始衰减较1C稍快,但后期相对更加平缓,800周时数据基本和1C一致。
三张电池循环过程的充放电曲线并不能得到非常多的信息,但是从放电起始的电压约为4.1V,比一般的三元电池好像略低,说明固态电池的极化还是稍大。
报告最后提供了电池循环时的库伦效率,提供约50周后的库伦效率超过99.95%以上,这也是电池能够具有较好循环性能的原因。
第三方测试报告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eMl24yutK2uXWyYQgvyjRQ
提取码: an1a
3、4层、10层的循环数据更新
8月份公开的报告中,单层、4层、10层电池分别循环1100+、800+、200+,这次的报告4层电池和10层电池的数据都做了更新,电池还是原来的电池,4层电池已经循环超过1000周,而且和单层的数据基本保持一致,10层电池的数据也超过了300周,较好的电池目前趋势在单层和4层之上,至少是具备相当的循环性能了。10层(实际是5片双面正极+6片负极)70*85mm的全固态电池能做到这个水平很不错,相信到年底更新后这个数据应该能大大增强许多关注QS人的信心了。
小结:能公开自测报告、能公开第三方报告,对于这样的工作首先应该是称赞的。从所公开的1-10层的循环数据来看,QS可以给人很大能成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