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制造业研发设计人员用户画像(1)——机械设计工程师(含访谈内容)

1年前浏览3582

前言

本文是制造业用户画像系列的第一篇文章,笔者希望通过使用用户体验设计中的常用工具,如用户访谈、用户体验地图、情绪版等工具,来采访身边从事制造业研发设计工作的朋友、同事、客户们。为推进工业软件的用户体验升级积累些素材和资料。由于本人是半路出家学习体验设计,在使用设计工具或推导结论时必有不妥之处,还请相关人士多多指教,共同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什么是用户画像(Persona)?

在用户体验设计中,用户画像(persona)是指根据用户研究和数据分析创建的虚拟人物角色,代表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体。这些角色具有特定的背景、需求、目标、行为模式和偏好,帮助设计团队更好地理解目标用户,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产品设计决策。

用户画像通常包含以下要素:

  1. 人物背景: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用户在不同生活阶段的需求和行为模式。

  2. 需求和目标:描述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期望和目标。这些需求可能是功能性的,也可能是情感和心理上的。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目标可以帮助设计团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期望。

  3. 行为模式:描述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方式和习惯。这包括用户使用产品的频率、使用的设备和平台、与产品互动的方式等。了解用户的行为模式有助于设计出更符合其习惯和偏好的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

  4. 动机和价值观:了解用户的动机和价值观可以帮助设计团队更好地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使用产品,并将这些因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例如,某些用户可能注重效率和便利性,而其他用户可能更注重个性化和社交互动。

  5. 痛点和挑战:描述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障碍或痛点。通过了解用户的痛点和挑战,设计团队可以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创建用户画像通常需要进行用户研究,包括用户访谈、观察和调查等方法,以收集关于目标用户的信息。这些信息与产品设计团队共享,并成为设计决策的依据,帮助设计团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用户画像——丁一

上图的用户画像不完全符合上述的用户画像的定义,这只是基于我对一个朋友的采访得到,样本较单一,无法代表机械设计师的整体用户画像,不过对于接触实际用户困难的设计师/用户研究员来说,仍具备一定的参考性。

采访内容(为保护隐私有一定删改)

1.简要描述一下你典型的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吧

我们公司上班时间较早,夏令时是7:30,冬令时是8:00,公司对于考勤要求比较严格。

到达工位后,我会先启动电脑,然后打开工作邮箱和内部通讯软件看是否有消息,然后我会打开设计软件,启动昨天保存的项目文件,继续进行三维建模和二维绘图。同时检查PLM系统,看之前提交审核的模型和图纸到哪里了,如果有被驳回的,我要及时进行修改。

有时工作到一半,车间里的工程师会打电话过来,问我图纸是不是有问题,他们以前不是这么做的。我会在设计软件中打开对应的图纸,边看边和他进行沟通。如果是我这边有问题,我需要下发改图通知,并通过信息管理部下发到每一个相关单位。这个流程有时候很长,所以经常没等通知单下发到车间,车间就已经按照改完后的要求干了。

解决完车间的问题,我该吃午饭了,午休一个小时,起来后会刷会手机清醒清醒,然后继续建模绘图。工作一半,仿真部门的仿真工程师发来一份分析报告,是我上周提交给他们的,局部应力过大,需要优化设计,我会去找前辈讨论,看看这里怎么改合适。

没等我改完,另一个科室的设计工程师来找我,说我设计的部件接口和他们那边对不上,需要把位置偏移一些。我打开了他们系统的模型,再把我的模型装配进去,发现接口确实有偏差,这真是个棘手的事情,已经做完仿真了又要改,那我还得去求仿真工程师,先把这个帮我算了,不然项目要延期了。

对于我们这种企业,流程非常多,涉及到不同科室部门的工作通常一天完不成的,只能先挑紧急的来了。

把兄弟科室的人打发走,我再打开刚才的项目继续做。中间还可能有团委工会之类的活动来找我,毕竟我是个积极分子。

就这样,快到了下班的时候了,我会把今天的工作文件保存到本地一份,再把plm工作区里的工作文件上传到线上。然后关闭软件,等待下班。

2. 你在项目中一般承担哪些工作任务呢,它们是怎么分配的?

我们科室承担整机中一个机械子系统的设计研发,通常科室里35岁以上的主任设计师,承担技术专家/顾问的角色,不承担具体的设计任务,遇到搞不定的问题都会请教他们。30岁左右的工程师一般是各项目的组长,带领经验较少的年轻设计师进行设计工作。

项目组长会从总体室领任务,根据整机总体设计要求,确认子系统的总体尺寸以及关键部件的装配位置,并在建模软件中建出基准轴、基准面、设定坐标系。然后我们各部件的设计师,根据这些基准来进行部件设计。作为一名2年经验的助理工程师,我通常负责的是子系统中1到2个部件的设计,一个部件由许多子部件和零件装配组成,我负责设计每个单独的零件,再将这些零件装配成部件,为每个零件设置材料、编号、密级、英文名称等参数。每个零件和装配体都要绘制二维图纸,标注技术条件、零件序号等内容。

设计方案完成后,我要把模型提交给仿真分析室进行仿真,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改进优化。通过仿真要求后,将模型和图纸在plm系统中提交审核,有设计部门和工艺部门的审核,一般会被驳回几次,然后再次修改提交,最后通过审核后就会下发到车间,开始加工制作。

如果是新机型,我们还需要做许多的实验,包括静力学实验、动力学实验、高低温实验等等,有时也会让我去跟着实验人员去学习。

3. 你觉得做哪些工作时最有成就感,哪些工作最让你沮丧

当看到自己设计的东西被制造出来时,最有成就感。

在设计阶段,我觉得对原有设计进行优化时,会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很多老型号的产品因为不适用新的标准和设计理念,需要进行优化。具体的优化步骤包括每一个零件形状的优化、零件位置布局的优化、有时还有材料的更换和加工工艺的改进。在不断优化推翻原有方案的迭代过程中,我会更有设计师的感觉。

由于我们所在的行业对于产品安全性的要求极高,已有产品经过了多年的设计验证和仿真实验,标准化程度较高,不会轻易修改。实际上,大规模的设计变更通常不由年轻工程师负责,而是由更有经验的工程师来完成。因此,我做的项目通常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进行优化,以满足新的约束条件和标准,例如焊接标准和行业标准。

目前,我还没有从零开始设计过任何部件。实际上,许多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也没有这样做过。这是因为大多数原始图纸都是从国外购买的,而中国设计师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外国人要这样设计。这是中国许多高端装备行业所面临的潜在问题。尽管引进消化再吸收的路径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快速成长,但仍然会缺乏对技术基础的理解,从而限制正向研发。

我感到沮丧的工作之一是绘制二维图纸。我们需要对从三维导出的图纸进行许多标注,如焊缝标注、基准面和公差等。为了确保所有需要注意的事项都能清晰地表达,我们需要绘制各种辅助视图,如剖视图、正交视图和投影图。有时候我会感到混乱,不确定车间师傅是否能够理解。但是为了避免制造中的问题,我们必须尽可能详细地标注,否则我们可能会承担责任。

绘制二维图纸时需要遵守图纸规范,对各种标注符号进行排版,否则可能会造成混乱。这会耗费很多时间,我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移动这些标注符号上。

第二个是要和车间扯皮,由于我的现场经验不足,设计出来的东西有一些不适合车间加工。车间的老师傅们说话也比较直接,常令我感到压力很大。如果确认设计有问题,那么我需要修改设计方案并下更改通知单,找各个领导签字,这又是一个冗长的流程。

第三是设计方案的仿真计算。由于对仿真过程不熟悉,在与仿真工程师的沟通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设计软件和仿真软件的文件不兼容,对仿真计算条件不熟悉。仿真部门人少且对接整个设计部门,各科室的仿真任务都需要提交给他们,而他们的仿真任务排期很混乱,模型文件也没有固定的发送渠道,有时候通过U盘,有时用内部通讯软件发送。模型的命名没有统一规则,随意取名,不同版本的模型经常弄混。他们的分析结果也难以确认完成节点,影响后续的任务进度。

第四是PLM系统的操作。我经常搞不懂上传、同步、更新这些功能的作用和关系。有时候我提交一个零件到审核流程,而审核人员看不到,我不知道原因,就只能把这几个功能挨个用一次,有时可以解决,有时还是无法 正确提交。这个办法也是前辈教我的,他们也不知道原因。还有时候已上传的模型需要修改,又会出现问题。例如,已上传一个装配体后,我又修改了其中一个零件,然后重新上传,经常会遇到原来的模型没有被覆盖,或者打开装配体以后这个零件报错,或者装配关系被改变了,我经常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要问信息部,他们拥有后台查看权限,对整个系统更加了解,但是也经常解决不了,有时候解决了也说不清除问题原因,只能期待下次操作别再出错。

4.你最喜欢你现在所使用的产品的哪些方面?最讨厌的是什么呢?

我喜欢这款软件强大的三维建模功能,在建模时,可以用参数化方式调节各类尺寸和约束,模型树也比较清晰,场景中的各类对象都可以激活和编辑。装配体的模型树根据装配步骤排列,可以方便的回退到各个步骤的状态并且保留后面的操作步骤,便于查找前面的问题和插入一些东西。零件间能够记录装配关系,即使我修改了一个零件的外形尺寸,其他零件也会随之变化,不至于所有的零件相对位置都要重新调整。

不过,这个软件有时也令我抓狂,比如场景中的基准面太多,装配体的基准面、各个零件自身的基准面都在场景中显示,密密麻麻的,我不知道怎么过滤没用的基准面,所以放置零件时经常随便选择一个基准面,设置一个偏移尺寸。这导致我后面修改一个零件的尺寸时,其他零件的相对位置都乱了,我还需要一个个修复。还有许多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替换某一个型号的紧固件,一个部件上有非常多的紧固件,我必须一个一个替换,这经常令我手腕酥麻。在放置零件时,通常要选择参考物体或者基准面,这样整个装配体的各个零部件之间的位置都会有依赖关系,有时候这会减少工作量,可有时候,如果设计前期没有考虑好依赖关系,随便选择了参照物,在后面修改时经常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来只想移动一个零件,结果要修改50个零件的位置。

5.软件操作中遇到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对于建模软件操作,我一般先在网上查找,找不到就去问比我早几年入职的同事,一般操作和常见的问题他都能帮我解决。如果他不会,我就去问工作经验更久一点的前辈,他们对软件的操作非常熟悉。

如果是PLM系统的问题,由于权限不同,科室的同事们也不能完全了解它的运作机制,因此只能求助信息部,他们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最后的结果常常是我重新做一次。

6.遇到问题,你看过软件的帮助手册吗?

几乎没有,我只在最开始学习时看过一些教程案例,后面有了问题我都是直接问别人。

7.你前面提到下发更改通知单时流程会比较繁琐,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繁琐的情况?

公司目前还处于从传统的线下业务流程向线上业务流程转型的阶段,我们部门许多新员工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图纸,许多老图纸已经不符合现在的设计标准了。我们改图有两套流程,第一套是线下跑,首先编辑一个纸质版的更改通知单,找各个领导签字,然后再拿着通知去信息部现场纸笔改图。另一套是在PLM上线上编辑更改通知单,指定接收单位,审核通过后,在线上进行改图。

两种方式并存,证明我们还没有完全把线下的资料整合到线上去,我有很多同年入职的同事都在做把线下的图纸、零件、材料等往线上入库的工作,他们普遍认为这种工作机械无趣,没有用到他们的专业知识,但是老员工们都很忙,因此只能让新人来做。

8.车间加工制造时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你一般会怎样解决呢?

设计师缺乏加工制造的经验,对于设计的零部件是使用什么设备,什么工艺步骤被制造出来的没有清楚的概念,虽然有工艺设计部门审核图纸,却也会有漏网之鱼,导致设计的东西无法加工制造,这是很常见的情况。许多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都曾被老师傅们骂过。

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岗位细分带来的专业壁垒。公司也早就意识到了这种情况,曾安排大学生统一到车间一线工作,一年后再分部门。但是这种方式效率还是太慢,成本也高,本来制造业工资就低,车间环境又不太好,很多大学生在一线坚持不了太久就离开了。车间的老师傅知道大学生未来是要换部门的,可能是自己未来的领导,也不太会认真教什么真本领。我认为还是需要有其他东西打破设计和制造的壁垒,不然这种问题会一致存在。

对我来说,通常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就是问前辈怎么解决,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没有太好的办法。

9.平时还有什么令你觉得不合理或者消耗精力的工作吗?

还有运维服务的问题。我们的产品在全国各地使用,公司的售后服务团队也驻扎在各地,然而,大多时候他们只能充当传话筒的角色。遇到的问题最终都会传到设计部门,由产品的设计师来解决,设计师们经常手头的工作没做完,就要被派到全国各地解决问题,年纪大的不爱去,就派年轻人去,但是一些年轻设计师的经验还不如现场的客服,只是学历稍高一些,去了也仍然只是传声筒加摄影机,唯一好处是和自己部门的人交流能顺畅一些,毕竟利益是一致的。到了现场拍照,问客户和客服遇到哪些问题,反馈回总部,总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会给出解答,然后再转达给客服和客户,解决不了还要在那里反复沟通。一般出去一次至少两周,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还浪费了公司的差旅成本。

10.你对未来几年有什么规划吗?

设计部门虽然责任大,但是也是公司最重要的技术部门,我们科室负责的子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系统,能学到不少东西,我计划未来几年把公司的产品都了解清楚,同时学习机械设计和仿真相关的知识。未来的话,有好的机会会考虑跳槽,或者向其他业务部门转岗。

11.跳槽想做什么呢?

还是做机械设计吧,但是希望能更多发挥自己的知识和创造性,而不是在一个模板中修修补补。



来源:工业软件产品分析
静力学焊接材料PLM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9-06
最近编辑:1年前
石寒ColdStone
让制造业从业者过上舒适的生活
获赞 14粉丝 1文章 37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