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智能制造X用户体验,一场终究牵手的漫长旅行

1年前浏览2855
转眼又10多天没发文了,最近工作很忙,我也在思考要不要转发些我看到的好文章,而不是只发原创。本篇文章是公 众号中承上启下的一篇,是前文的聚点,也是后续文章的奇点,说奇点是因为我想的很宏大,因而时时无法动笔。
流浪地球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人,是一种拥有丰富感情的高级生物,而非只会执行任务不知疲倦的机器。
很多B端产品,把人当成流程中的一种工具,一个节点,他们是没有感情的设计工具、仿真工具、生产工具,运维工具。产品设计师们不会考虑工具人心情压不压抑、工作累不累、身体舒不舒服,只要工具人能用产品完成任务就好。
现在“进厂”一词成为年轻人之间的笑谈,几十年前最光荣的事情现在仿佛已经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即使送外卖也不进厂”、“职业院校的学生们被学校“卖”到厂里实习”、“富士康十八连跳”、“大国宫酱”......作为服务制造业的一员,每当我看到这些新闻时,心里不免有些难受,
如果我们的工作只是让用户越来越讨厌自己的工作,那还有什么意义?
工厂里的技术工人通常比办公室白领的工资还要高,但是如果他们有的选,大部分还是想坐办公室,或者让自己的孩子去当白领。而即使都算白领,金融法律等行业的白领似乎也比制造业研究所的白领更白,为什么无论国家如何宣传,制造业的社会认同度仍然如此之低?难道真的就是人们急功近利吗?
这其实是最大的痛点,制造业整体的用户体验非常差,竞争不过别的行业,这里的用户体验指工作体验。且不谈工资待遇,仅在工作环境和工作自由度上,制造业也落后于大部分行业,犹记得在疫情最严重时,软件、金融等行业都已居家远程办公,而我所在的工厂仍然要分时分批的驻场上班。虽然能够收获许多“甘于奉献”的美好荣誉,但是我的同事们还是陆续离开了。
智能制造既然来改造制造业,就应该成为改善制造业用户体验的重要武器,而不是成为促使人们离开制造业的助推器。
现在有一部分智能制造厂商,以做ToB项目为主要盈利点,重客户而轻用户,可是客户并不是实际用户。很多项目在需求沟通时,都是甲方的采购人员、技术负责人与乙方的销售人员、售前人员一起讨论,而甲方的实际用户与乙方的产品设计师,都作为公司的最底层被分隔到了桥的两岸。像牛郎织女一样,需要有喜鹊搭桥才能相会。
甲方没有做过专业需求分析,自己凭借经验提出一些七零八落的要求。而乙方销售为了签单子什么需求都答应,不探索问题本质,不深入需求挖掘,仿佛多挖出一个需求就是给自己多挖一个坑。签完单子扔给开发团队,就照着任务书做,即使需求描述模糊、即使有一些需求是伪需求,只要能做的得了就都要做。
大部分智能制造企业都是研发或销售主导,对用户体验并不是很重视,产品经理在这里也常常只是执行层面的工具人,凭借着抄竞品和自己的想象脑补用户使用的方式,即使对标书有疑问,也难以去接触到用户,且不必提智能制造行业内的产品经理是否真的具备专业的需求分析和用户研究能力。
做完一版感觉基本满足技术指标了,发给甲方,甲方用户一用头都大了,这软件怎么缺胳膊少腿的,然后又开始和乙方拉扯,增加需求、修改需求。乙方的开发团队更是苦不堪言,在屎山上继续修修补补。终于,甲方也失去了拉扯的耐心,项目收尾完结,各路专家评审完后觉得符合指标要求。然后这个软件就被置于某个角落中电脑或光盘之中,不再有人问津,甲方的用户还是按照原来的流程进行作业。即使有系统真正用上了,如果按照我前述的那种模式,通常也会出现许多问题,因为懒得扯皮,用户明面上在系统上走流程,实际还是在线下按原来的方式做。
就这样,由于用户体验设计环节被忽视,甲乙双方费时费力地做出一个没什么价值的产品。
智能制造X用户体验
本公 众号名为工业软件产品分析,由“工业软件”和“产品分析”两个名词组成。
“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中关键的一环,中航工业的信息化专家宁振波先生认为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是软件化的工业技术,体现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相关的行业范围很大,除了工业软件,还有火热的工业互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诸多行业。
而“产品分析”意味着对于“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维度的分析,亦是“用户体验设计”这个大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体验设计是一系列围绕着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设计理论的统称,除了前述三个外,还有服务设计、绿色设计、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不同层面和方向的分支。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以前的文章中,笔者从两大体系交叉领域的点出发,逐步拓宽边界,从实践反推理论,以望引起工业软件行业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
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公 众号关注者并非都是工业软件行业从业者,还包含了如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自动化等泛智能制造领域的从业者,同时也有一些设计领域的关注者,例如交互设计、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的从业者和研究者。
这些触类旁通的关注者们令笔者对于公 众号的立意以及自身的发展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点线面体来形容,之前所写的针对某个功能和界面的设计是点,这些点连起来形成软件的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是线,而由设计、工业知识和编程技术交织而成的工业软件是面。
那么谁是“体”呢?  
笔者希望能站在更高维度的审视工业软件,因此认为“体”就是由智能制造与用户体验设计两大知识体系所组成的“知识体”。
三维图不好画,二维图足以表意。
这两大体系的从业者在我国虽有像我一样的零星交集,但大体还是很少,智能制造相关行业普遍不太重视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设计师们又觉制造业门槛太高,因此很少看到二者同台的场合。但是我认为双方终究会有交集,可能只是时机未到,智能制造行业还未完全成熟,用户体验也只是在互联网风头正盛,还没有渗入到其他行业。因此这两块将是是我未来输入知识和输出成果的重点,也希望逐渐建立起两个体系融合的圈子,搞出我自己的“两化融合”。
在国内,工业软件与许多传统行业一样,处于追随阶段。有国外龙头企业对标,国内工业软件企业对于用户需求的挖掘没有动力,能够实现龙头软件的八成就已沾沾自喜,就怕自己有点创新用户就不买单了。笔者曾经在某央企工作,了解到一些从国外买来的技术图纸,即使已经生产多批产品也难以完全吃透,工程师们照着图纸做可以达到技术指标,但是缺少底层的知识理论体系支撑,难以理解其设计思路,就不敢对其设计进行修改和创新。
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即使玩逆向工程也得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才玩得转抄的明白。
菜单栏和工具栏为什么设计成Ribbon?为什么导航栏有垂直的有横向的?界面为什么这样布局?字体大小为什么这样设置?为什么有的功能可以直接操作,有的需要确认后再操作?所有的设计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中找到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设计?
“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机械设计师、电器设计师也叫设计,他们解决的是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问题,是没有生命体存在的问题。
而在用户体验设计中,是人与机器之间的问题。并且需要以人为中心,让机器来适应人,而不是让人来忍受机器。
人的问题有哪些?
人有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
面对生理问题,有人机工程学作为理论依据,人机工程学描述了人体各器官的尺寸和能力边界,我们可以根据人体数据来设计设备的尺寸、座椅的曲线、操作按钮的布置顺序、屏幕的角度和大小、数值的颜色和尺寸等,让人体在工作时能保持一个舒服的状态。
面对心理问题,则需要心理学做支撑,为了解决人机问题又分支出工程心理学,人的心理感受是多样的,包括工作成就感、社会认同感、冷静、兴奋等感受。即使坐在最舒适的人体工学座椅上,用着精心设计的人体工学鼠标键盘,可能也无法让996的员工们爱上自己的工作。而人的心理问题,也是智能制造行业或者说很多传统行业所忽视的。
很多人喜欢外企,因为觉得受到尊重,这种尊重是从观念和制度上来的。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也让制造业的用户们感到这种尊重呢?
C端产品很注重用户体验,这是它们的竞争优势,而C端产品大多只能用于业余时间,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工作状态,是在和B端产品打交道。一个机械设计师和CAD软件交互的时间或许比和微 信交互的时间更多,如果这个CAD的用户体验很差,那么这个机械设计师将把他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生软件的气、生自己的气和骂产品经理上。
智能制造系统与很多B端产品一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组织效率与个体自由通常是一对矛盾体。但是设计本身就是在多种矛盾当中寻找一个最优的方案,工业设计师需要在材料的价格、强度、颜色、环保等矛盾体中寻找最优解、交互设计师需要在有限的屏幕尺寸和复杂的参数设置中寻找最优解、服务设计师需要考虑成本、流程、效率等多种因素...
结语
以上都是我从一个悲天悯人的产品经理的角度提出的,而对于残酷的商业社会,产品的用户体验也仍然是企业的一大竞争力。
刘强东曾说过,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无论什么行业,想成功有四个关键点:
  • 强大的团队
  • 优秀的用户体验
  • 降低成本
  • 提高效率
四点里除了强大的团队,其他三点里只要有一点比别人强,而其他点没有减损的话,那这个企业就已经成功了。
请各位扪心自问,你真的了解你的用户吗?你知道他们每天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吗?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不是标书里的几句话能描述的,需要你去观察和研究。
互联网带来了用户体验的概念,而很多传统行业仍固执地认为自己并不需要用户体验,那么终究有一天,他们会被更重视用户体验的公司所打败。
因为,“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来源:工业软件产品分析
理论材料机器人工厂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9-06
最近编辑:1年前
石寒ColdStone
让制造业从业者过上舒适的生活
获赞 12粉丝 1文章 34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