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视频提到一个观点:眼见并不为实,符合逻辑的才是真实的。
演说者提到:根据人的直觉,太阳绕着地球转、不受力的物体会停下来。而科学发现让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实的。符合数学和逻辑的,才是真实的。《上帝粒子》的作者也指出:人们感觉器官只能感知宏观世界,很难理解微观世界的行为;人们只能用数学和逻辑来理解量子现象和基本粒子的。
这个观点适合科学发现,也适合技术创新。
由此我意识到:我最近20多年研究创新是有价值的。因为我是在用逻辑来理解创新中的规律。我讲创新课时,经常有人告诉我:郭老师说的,和我们的经验一模一样,但却没有说出来!为什么没有说出来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认识往往充满矛盾。
比如,有人说创新特别难;但有人却说:我的办法其实特别简单。用数学和逻辑来研究问题,就能够解析这些矛盾。比如,对上述问题的逻辑解释就是:如果没有机会,创新就特别难;如果有机会,创新往往就比较容易。感受的背后是有没有抓住机会:没有抓住机会的人,会觉得特别难;抓住机会的人,往往会觉得方法简单。
在我的书中,把“人择原理”作为逻辑的前提:我们今天的创新,都是前人没有做成的(甚至可以说挑剩下的);前辈中有很多聪明人,我们今天想到的办法几乎都是前人曾经想到过的;(条件不改变时)如果这些方法能够成功,前人早就已经成功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创新了。
在创新的逻辑中,我经常提到各种“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导致的直接矛盾就是:人们看到的东西,与现实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是假象、真实的逻辑总是隐藏在假象的背后。
我发现:很多人进行需求分析或者现场调研时,调研结果其实是伪需求、毫无参考价值。这就是因为:参与调研的人只是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背后的逻辑。我发现许多投资人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理由是一样的:如果缺乏对技术发展逻辑的认识,就会迷信所谓调研结果。事实上,“人择原理”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所以,创新必然面对幸存者偏差。
所以,对创新者来说,理解内在的逻辑比认识表面的事实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