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有了新的探讨。在数字科技的驱动下,机器人开始向传统产业渗透,
原标题:京东数科跑步卡位产业数字化 来源:中国经营报
AI机器人是京东数科去年开始新拓展的业务线,京东数科副总裁曹鹏是AI机器人业务线负责人,他对媒体表示,这个新业务线来自市场需求的召唤,中国已在步入低生育率社会,到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接近30%,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产业都开始思考采用机器人的可能,把基础性、危险性工作交给机器人,才能释放更多的劳动力投入思考性、创新性工作。
比如,在深耕金融客户时,有的金融客户提出,需要机房巡检机器人来替代人工巡检,问题是市场上没有成熟的巡检机器人产品,即使有,也无法达到客户的需求。
一些公司遇到这种需求,会应用相对成熟的商业服务机器人稍微改造。曹鹏不支持这种做法。“不安全,性能也太简单。”
在京东数科核心决策层的支持下,曹鹏决定自研机器人。从头做起,自研硬件,这是苦活累活,曹鹏和他的工程师团队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正式向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数据中心正式交付了第一台机房巡检机器人。根据银行、数据中心客户的精细化需求,这台机器人可以在无网络环境下工作,可以无人操作,也可以自己坐电梯,甚至还能够识别机房漏水。
模式一旦被验证可以走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尝试复制到更多领域。除了机房巡检,曹鹏和他的机器人团队开始针对其他特殊场景研发服务机器人,如铁路巡检机器人可以在高原铁路的无人区保障铁轨安全,也保护了铁路巡检员的人身安全;室内运送机器人已在特殊时期期间落地收治中心,减轻了医护人员在高危场景下的工作压力。
京东数科自主研发的系列AI机器人产品
不过,在细分机器人产品上做扎实不是曹鹏的最终目标,他更看重通过现有产品打磨基础能力,例如底盘,机械臂,路径规划,空间定位等。
“每一个细分领域的需求太不一样了,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覆盖所有需求。”曹鹏预测,To B机器人行业以后会出现一批小而美的公司,各自扎根在一个细分领域。
但这种产业模式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诞生?曹鹏分析,小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较弱,机器人门槛不低,仅核心组件的研发,就需要大量资金和科研能力。机器人研发需要的巨大投入和机器人细分市场小规模收益之间的矛盾,导致很多服务细分市场小而美的公司无法将产品落地。此时,京东数科的价值就显得稀缺:需要有人提供底层的能力。
很多看似不同场景下的机器人,底层能力相通。京东数科具备底盘研发能力,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更像同一片土地上长出的不同的花。
结合来看,京东数科做机器人的思路和智能城市业务一脉相承,都是“修路”的。曹鹏说,他希望做好80%的标准化能力,剩下20%开放给细分场景里的各行各业,产业做宽了,自己就做厚了。
不论是和传统大型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做大做深传统专业领域,还是把一些区块链、AI算法技术输出给中小企业,京东数科对自己价值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给客户带来增长?
在京东数科新长出的产业触角中,大宗商品流通行业的数字化颇有代表意义。物流是京东集团的优势阵地,能否将自身及母公司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和储备的新技术应用到更广阔的物流数字化中,这既是京东数科的一个重要机会,也是一个新挑战。
橡胶是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从橡胶原料变成轮胎要经历多个环节,比如海外集中采购原料,到集港通关,再到仓储保管、流通交易,最后进入轮胎厂。
在数字化能力介入前,这是一个古老的商业模式。在大宗商品交易领域,很多订单都必须通过线下操作完成。在平时,所有人会习惯并接受,但疫情触发了需求痛点。疫情期间,许多大宗商品由于交通物流受限,长时间存放在仓库,线下人员作业受限,给仓储管理者和货主都带来了麻烦。
不仅如此,这种模式已经出现了不少不适应这个时代的长期痛症。中储股份战略客户部总经理,中储京科董事兼总经理高啸宇告诉《财经》记者,大宗市场存在交易不透明,权属不清晰,交割不便利的问题,导致金融机构认为放款风险较大,进入大宗商品交易供应链金融的意愿较低,“融资难是长期痛点。”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统一的数据平台,可以随时看到各个环节的数据,但国内的大宗商品物流服务商大多独立经营,仓库分散,仓储标准、合同和指令都不统一。
这样的痛点是否可以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数字化流程来解决?有没有可能打造一个大宗商品交易领域的京东商城?京东数科和中储一拍即合,双方共同迈出了一步。
2019年10月,京东数科与中储股份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中储京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5000万元。这家合资公司的使命是构建大宗商品供应链协同平台。
中储股份是一家成立于1996年的大型仓储物流企业,目前业务涵盖期现货交割物流、大宗商品供应链、互联网+物流、工程物流、消费品物流、金融物流等领域。
今年 2月,中储京科的大宗商品供应链协同平台“货兑宝”上线,货兑宝平台以“真实库存交易+在线支付+即时转货权”服务模式,运用人脸识别、区块链取证、电子签章等技术,保证提货安全。对于大宗商品交易来说,每一个动作都很重要。货兑宝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不透明问题,完成交易但提不到货,这种情况虽然并不常见,一旦发生损失严重。
在此基础上,中储京科又趁热打铁建立了可查、可验、可溯、防篡改的电子仓单体系,减少金融放款风险。
另一个配套举措是建立以“货”为核心的大宗仓储监管体系。仓库管理员可通过无人机自动盘点,3D建模、智慧叉车,电子围栏等智能化技术,实现智能化无人仓管;对货主来说,智能化仓储解决方案支持无人机自主飞行看货,自动追踪货品坐标,直播实时动态,货主可以在线实时查看货品最新动态。
“这一套下来,确实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高啸宇说。但他的目标不仅限于此,他更希望通过一整套的线上交易体系的打造,让此前沉重的大宗商品交易变得轻盈、简单,吸引更多交易在这个平台发生
对于企业客户来说,增长就是营收和利润的增加,对于政府来说,也有增长的路径,京东数科副总裁郑宇是京东数科智能城市业务的负责人,他提到,政府想要的就三件事,安全、稳定和发展。京东数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技术和平台能力转化为他们的目标。
去年10月,京东数科中标“雄安新区块数据平台(一期)项目”,在智能城市领域,雄安是一张“白纸”,既给了科技公司足够的发挥空间,在制定标准上,也给出了难题。
京东数科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统,避开了大厂商们争抢的云计算,郑宇认为,云更像一个主机或是PC机,提供CPU和存储单元,“城市云之上,也需要有针对城市的智能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上面再搭建各种应用。”
如果把云比作四肢和躯干,数据是血液,操作系统就是心脏,血液回流到心脏,经过处理之后再压出去,新的数据源源不断的循环,“如果没有心脏这个引擎,脑供血是不足的。”
郑宇提到,这个操作系统可以兼容任何一家厂商的云。“如果只支持自己的云,那就不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一个智能城市的改造,涉及方方面面,一家公司很难全部完成,现状是,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有长期合作的第三方信息公司,他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底层生态平台,才能实现真正的业务互通。
很多政府部门存在数据安全和数据打通的矛盾。例如公安和税务的一些数据,天然具有机密性,城市操作系统上一个很重要的组件就是数据网关,数据不出库,支持知识共享。
“就像一台磨麦机,数据是小麦,两块麦田的数据拿过来,磨成面粉,做成包子,这个包子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但无法回溯小麦长什么样子。”郑宇说。
对于京东数科来说,智能城市业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可以成为各个业务之间的连接器。包括线下的出行,消费,线上的数字营销,金融,会成为新业务的入口。
郑宇对智能城市的未来规划是,并不直接向政府收费,而是向第三方的应用公司,收取服务费,“我们就像是一个修路的,只收过路费,自己不会开车出去做生意。”
这是他认为最有想象力的发展方向,“如果能够实现,未来仅这一块业务很有可能就会是一家千亿美元的公司。”
突发的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政府部门的观念。疫情期间,不少政府出现了反复填表、登记、汇报的繁琐流程,基层工作人员难以负荷。不仅如此,物资调配更是大问题,调配计划由发改委制定,配送仓储又由储备部门负责,卫健委又在另一套体系里,交管运输也要协调进来。
“经常出现大家手里都拿了一堆数据,但不知道卡在哪个环节,50件事情交办下去,有一件事卡住了,就跑不通了。”郑宇说,这些问题过去都要靠人力解决,效率非常低。
数据打通此前被认为是“协助他部”,动力不足,但现在变成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人们自然而然主动参与了进来。
不过,数据打通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如何理解政府业务,再通过技术手段真正解决问题。
过去几年,AI、大数据等科技公司遍地开花,每家公司都可以对技术的领先性侃侃而谈,但优秀的算法并不能直接带来商业上的收益,“别说大部分人其实不懂,就算懂政府业务,也未必能很好地将技术融合进去。”郑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