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SAD答辩试题:SW6计算平盖所需厚度30mm,有限元计算需要20mm,需要减薄吗?

1年前浏览1588

“SW6计算平盖所需厚度是30mm,有限元分析计算需要20mm,需要减薄吗?“本文探讨的这个问题来源于今年SAD答辩的一道试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答辩专家问问题的角度实在是高仅仅通过一个看似表面简单的问题就直接抓住了背后要考察的理论知识点这种问题是最能考验和反映出一个设计人员的基本理论功底和对标准的理解程度的笔者当初看到这一问题的时候搜索了一遍脑子并进行了一番思考发现确实是知识欠费了并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不知道今年被考到这个问题的答辩小伙伴是怎么回答的后来笔者继续翻阅标准释义和思考这个问题然后通过本文简单的说说笔者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针对答辩老师问的这个问题不知道是否还有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前提条件仅仅就是问“SW6计算平盖所需厚度是30mm,有限元分析计算需要20mm,需要减薄吗?“,那么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涉及的面就比较广了众所周知平盖与其它结构的连接型式是多样的

比如螺栓连接型式如下图所示): 

1 螺栓连接平盖

比如与圆柱壳连接型式又分为多种结构如下图所示): 

2 具有整体圆滑过渡段的平盖与壳体连接型式 

3与圆柱壳连接部位具有内圆滑角的平盖结构 

4 与圆柱壳连接部位不具有内圆滑角的平盖结构

所以如果没有前提条件的话那么回答就要针对平盖每种不同的连接型式进行解释和说明那么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在对每种连接型式平盖的计算原理和理论模型都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那么这个问题对一个分析设计人员来说确实是比较难的相信很难有人能够全面回答所以笔者更倾向于答辩老师问的这个问题是有前提条件出发点和想考察的理论知识点是针对图3和图4结构的对于与圆柱壳直接连接型式的平盖结构,SW6计算所需厚度是30mm,有限元分析计算是20mm,需要减薄吗?“这是个很好的也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但是在4732标准释义中其实有很明确的解释因此本文就结合标准释义和自己的一点理解针对此处的理论知识点进行探讨和说明

平盖厚度计算公式的说明

1504732标准中均给出了平盖厚度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上述公式除过螺栓连接型式外适用于其余结构即除图1连接结构外2~4结构均采用此公式计算),唯一不同的是不同的连接结构型式的结构特征系数Ks取值不同当然Ks的取值是基于不同的力学模型设计理念考虑的此公式的来源是基于弹性圆板在均布压力作用下最大应力的计算公式推导而来的如对于圆板周边简支的情况Ks=0.309,对于圆板周边固支的情况Ks=0.188,但是对于与圆柱壳连接的平盖结构其周边支承结构既不同于周边简支也不同于周边固支需要采用不同的力学模型来确定用于工程应用的结构特征系数Ks。

平盖与圆柱壳连接结构的力学模型 

对于与圆柱壳连接的图3和图4结构目前150标准和4732标准中均是采用上述的力学模型进行平盖分析和确定结构特征系数Ks进行平盖厚度计算的而且前人的研究已经证明基于此力学模型采用经典板壳理论公式计算出来的弹性名义应力解析解与有限元计算的数值解能够较好的吻合说明了此力学模型的合理性和工程可行性

基于有限元计算应力分类法的评定

如果按有限元建立上述力学模型计算并基于应力分类法的设计准则对平盖与圆柱壳连接结构进行应力评定的话那么正常的设计准则需要按上图红色标记处进行分别进行如下应力强度评定

(1)在远离不连续区域的壳体上定义路径进行一次总体薄膜应力的评定SI≤Sm;

(2)在平盖中心处进行定义路径进行一次薄膜应力+一次弯曲应力的评定SⅢ≤1.5Sm;

(3)在平盖与壳体连接的不连续区域进行局部薄膜应力的评定SⅡ≤1.5Sm;

(4)在平盖与壳体连接的不连续区域进行一次+二次应力的评定SⅣ≤3Sm。

其中准则(1)~(3)是保证结构在静载作用下的极限承载能力所必须的准则(4)是保证结构在反复加卸载时安定性所必须的按正常的应力分类法的评定如果平盖厚度20mm在上述四个评定准则下均合格,则此处有限元计算结果满足标准应力评定的要求则强度合格此处便回归到了本文中这个答辩问题的核心所在我想这也是答辩老师想考察的知识点的核心所在虽然SW6计算需要30mm,但有限元应力分类法计算只需要20mm所以可以将平盖厚度减薄到20mm还省下了不少材料但是事实是否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忽略了标准中的这个知识点真的将平盖减薄到20mm虽然为公司省了点钱得到领导的夸赞但是你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单纯的按上述的应力分类法进行平盖的计算安全裕度不够是不够安全的

标准中的设计准则和结构特征系数的确定方法

为什么说按上述有限元计算并基于应力分类法进行平盖的分析计算是不安全的原因在于对于圆柱壳与平盖连接的组合结构圆柱壳中的弯曲应力不仅影响组合结构的安定性还会影响到其极限承载能力因为当板壳连接部位的圆柱壳中弯曲应力较大时尤其是一次弯曲应力该处将很可能先出现塑性变形形成一圈塑性铰那么组合结构可能会先于平盖在此处发生破坏所以较大的一次弯曲应力会严重影响到平盖与圆柱壳连接组合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对于上述评定准则(1)评定的仅是圆柱壳的一次总体薄膜应力SI,准则(2)评定的仅是平盖的一次薄膜+一次完全应力SⅢ,准则(3)评定的仅是连接处的局部薄膜应力SⅡ,均未考虑和涉及到连接处一次弯曲应力的危害准则(4)评定的是一次+二次应力SⅣ,虽然涉及到弯曲应力的评定了但其评定的是≤3Sm的安定性基于上述分析准则(1)~(4)均未涉及到平盖与壳体连接位置的一次弯曲应力的评定未考虑到一次弯曲应力对连接部位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所以采用上述应力分类法(1)~(4)准则来进行评定是不安全的存在很大风险此时可能有人会说那么在连接位置再增加一个评定准则对连接部位进行一次局部薄膜应力+一次弯曲应力SⅡ≤1.5Sm的评定如果通过了就能确保此连接部位安全裕度足够理论上确实如此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有限元软件无法划分一次弯曲应力和二次弯曲应力所以SⅡ用于此处很难较为准确的评定相反如果将弯曲应力都当作一次弯曲应力按≤1.5Sm来评定的话那又会显得过于保守造成材料的极大浪费因为在连接部位有很大的二次弯曲应力成分所以标准中采用了塑性极限载荷分析方法代替了评定准则(1)~(3),这就是极限载荷分析方法的优越性吧不涉及到应力划分的不确定性所以更为准确同时用评定准则(4)来保证结构的安定性另外标准中对于图3和图4结构的考虑也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对于图3结构因为有过渡圆角的存在不会产生很大的二次应力所以只需按极限载荷分析的评定准则来确定平盖厚度即可对于图4结构没有过渡圆角会产生较大的二次应力所以既要按极限载荷分析的评定准则来保证极限承载能力还需按准则(4)来保证结构的安定性对于图3和图4结构基于上述的准则分别确定了结构特征系数Ks的曲线用于工程中平盖厚度的计算由此可知无论是150标准还是4732标准对于平盖厚度的计算原理本身采用的就是分析法的思想所以综上分析和理解当采用SW6计算图3和图4连接结构平盖厚度需要30mm而仅仅采用有限元计算并基于应力分类法的评定准则需要20mm不能够将平盖厚度减薄到20mm,否则是不安全的除非用有限元再进行极限载荷分析计算才能确保是安全的但是也是多此一举标准中的计算公式及所需的结构特征系数本身就是采用极限载荷分析和应力分类法在同时保证极限承载能力和安定性的前提下确定的所以当采用公式计算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再进行有限元计算了相反有可能计算出来的还不准确给自己挖了个不安全的坑

结论探讨

由上述的理论原理已经明确了此问题的答案对于平盖与圆柱壳的连接结构需综合考虑该组合结构的整体极限承载能力不能将其分开而考虑该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与其连接部位的一次弯曲应力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此种板壳连接结构其破坏结构与极限承载能力取决于不同的参数组合在不同的参数组合下会产生多种破坏机构标准中说会产生七中不同的破坏机构且在压力容器常见的参数范围内主要产生的破坏机构有如下三种 

此处关于破坏结构与哪些因素有关就不再赘述了可翻阅相关标准本文列出上述三个图的目的是想通过一种更通俗易懂的方法来感性的说明这道答辩问题的答案假设该组合结构承受的压力是10Mpa,试想如果仅仅采用上述有限元应力分类法的评定准则确定的平盖厚度需要20mm,可承受10Mpa的压力但因未考虑到一次弯曲应力对该组合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虽然平盖的极限承载能力够了但有可能此时圆柱壳的极限承载能力不够有可能壳体仅能承受8Mpa的压力这时就会产生上图的破坏结构Ⅰ,显然此时该组合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仅为8Mpa不能满足要求那么就需要增加壳体的厚度壳体厚度增加后其刚性大大增加会造成刚性比变小的平盖承载比例变大那么此时有可能会造成平盖中心处的一次局部薄膜+一次弯曲应力增大造成其极限承载能力的下降即原本能承受10Mpa变为只能承载9 Mpa的压力了最终的结果是有可能壳体由于厚度的增加和刚性的增加其极限承载能力由8Mpa增加到了9Mpa,平盖由于应力的增加造成其极限承载能力可能由10 Mpa减小到了9 Mpa,那么此时该组合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显然只有9 Mpa,所以还需要继续增加壳体厚度和平盖厚度使得两者的极限承载能力均大于10Mpa,才能保证该组合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满足承载的要求采用这种简单通俗感性的理解方法能更容易理解仅采用有限元应力分类法确定厚度是完全可能不安全的这一结论

综上分析,笔者更倾向于答辩老师想考察的知识点是上文所述的知识点,同时问题基于两个前提条件:

(1)只是针对平盖与圆柱壳的连接结构,如图(3)和图(4)结构提出的问题;

(2)有限元计算采用的仅仅是应力分类法的评定准则,并未考虑极限载荷分析;

本试题的答案笔者认为切不可随意减薄平盖厚度否则不安全的概率会很大以上仅代表笔者个人的观点和理解限于笔者文笔功底和专业水平有限文中所述可能有不清楚或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大家发表看法和不吝批评指正 


来源:ANSYS分析设计人
理论材料螺栓ANSY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8-26
最近编辑:1年前
ANSYS分析设计人
硕士 学贵得师,更贵得友!共同学习!
获赞 36粉丝 159文章 154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