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压快冷器是某公司设计开发的一种新型结构换热器,该设备的强度、上下管板与换热管的焊接拉脱力、膨胀节允许变形量是关系到设备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需对该换热器关键部位进行有限元应力分析计算,计算内容如下:
1)管板应力分析、强度校核与结构优化;
2)锥体上接管大开孔补强应力分析与强度校核;
3)膨胀节的伸缩量能否满足管壳程伸缩量的要求。
工况条件按JB4732-200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GB151《钢制管壳式换热器》、GB150《钢制压力容器》等标准;强度按JB4732-200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进行校核。主要考虑工作压力、温差载荷等载荷作用,对管程、壳程设计工况的6个组合工况分别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各计算工况下换热器管板强度、开孔补强及膨胀节的变形量均满足设计要求。
该高压快冷器主要由壳程、管程、管板、管箱和换热管组成。管程流体采用锥体作为进出口,在锥体管箱上各开有一个人孔,其人孔中心线与锥壳法线方向呈30的夹角,在人孔开孔区域采用补强圈补强。此高压快冷器设计的创新点在于管板上换热管的布管,换热管的结构与布管形式如下图所示,换热管布置在管板的外环区域,管板的中心区域并不布管,与常规换热器布管截然不同。
高压快冷器结构和布管示意
针对该换热器的结构特点,综合考虑需要进行强度分析的关键部位、需要进行分析的类型、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计算的复杂性和有效性、后处理的简便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对该换热器分别进行了3个局部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如下图所示:
上管板组合结构局部有限元模型
下管板组合结构局部有限元模型
锥壳上大开孔补强有限元模型
根据计算任务和计算特点,该高压快冷器的有限元建模及网格划分,主要特点如下:
1)模型建立及求解采用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便于模型的修改,为结构的优化改进提供便利;
2)分析类型为热—机构耦合场分析,采用具有耦合自由的solid5单元进行结构的网格划分及求解;
3)网格全部采用六面体单元,该单元相比于四面体具有单元、节点数目少,求解(收敛)速度快等优点;
4)对于该有限元分析模型较大,单元数目接近上百万,采用PCG(预条件共轭梯度)求解器,该求解器特别擅长于处理大规模的有限元问题;
5)严格控制单元能量误差,最大单元能量误差不超过0.5%。
上管板强度分析模型的网格共划分540748个单元,1045544个节点;下管板强度分析模型的网格共划分528566个单元,869541个节点。网格划分模型如下图所示:
上管板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下管板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基本设计参数如下表所示:
根据该快冷器运行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并结合相关标准要求,管板强度分析确定3个工况6种情况的计算:
工况1:管程不工作,壳程内压正常,计入膨胀变形差;
工况2:管程不工作,壳程内压正常,不计膨胀变形差;
工况3:管程内压正常,壳程不工作,计入膨胀变形差;
工况4:管程内压正常,壳程不工作,不计膨胀变形差;
工况5:管程内压正常,壳程内压正常,计入膨胀变形差;
工况6:管程内压正常,壳程内压正常,不计膨胀变形差。
该换热器管板有限分析计算中,考虑了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型式及换热管与管板的相互影响,管板区域的换热管分为两段,分别考虑了换热管与管板的焊接区域与胀接区域,焊接区域将管板与换热管设置成共节点,胀接区域将换热管与管板设置为接触分析。
限于文章篇幅有限,仅列出上管板模型在工况1条件下的应力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
工况1条件下上管板有限元模型应力计算结果
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及有限元模型应力计算结果,对该模型应力比较大的重点关注区域定义了3条路径进行评定,自定义路径及相关路径上的应力分布曲线如下图所示:
应力评定路径示意图
某两条路径上的应力分布曲线
按照前述工况分析,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管板、膨胀节、管板与换热管的焊接结构强度均合格,锥体上人孔按原图补强校核不合格,经与委托方协商,将人孔接管、补强圈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经强度校核通过。
本文来源于网络朋友的无私分享,文中内容仅供感兴趣的朋友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