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会议简要
Angus' opnion
Hi, 大家好,我是Angus。今天跟大家分享下我参加第四届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青年学者会议的所见所闻。总体感觉,我觉得自己在各位大佬面前非常局促,毕竟很多大佬就是我日常写文章的参考文献或者兴趣所及的阅读资料。
再次,我非常感谢CEE沙雄博士给我分享这个会议的信息,让我有机会蹭到,也有机会和众多偶像有了近距离接触。
【会议简介】 工程结构的防灾减灾是土木工程研究的基本任务和核心问题 之一。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青年学者会议旨在为防灾减灾领域内的青年 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用于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并就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风工程、地震工程以及防灾减灾等方向的研究动 态开展学术讨论,集思广益,推动学科的发展。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 第一届于2013年6月21−23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第二届于2015年11月 20−22日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第三届于2017年11月25−26日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第四届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青年学者学术会议将在香港理 工大学举行。今年正值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建系50周年之际,组委会盛情邀请各位学界同仁及系友们参加本次盛会并作报告
正文开始
会议是由夏勇老师主持,首先滕校长致辞,在诙谐幽默间,定位了理大的发展战略,随便还追忆了下各自的青葱岁月。
图1 校长致辞
接下来是一系列的致辞,这里就不展开了,Angus 挑几个会议几个精彩的片段和大家分享。第一张是奥雅纳设计大师何伟明根据自己多年经验结合中国的太极文化总结的结构性能设计的准则。Angus 第一眼看,觉得很有意思,此图展现出结构设计中将变形能力提升到和强度同等重要,且是动态平衡的关系。尽管此图看似从结构静态受力给出,其实结构的延性的概念自在属性上就蕴含了动力特征。此外,结构中刚度和强度是否耦联,何时耦联何时解耦,解耦机制是什么,尽在这一张太极图中。
图2 结构强度和变形动态平衡太极图
图三是徐赵东老师的报告,徐老师的报告主题Angus 不是很熟悉,但是着实被徐老师兴趣导向的研究激 情感染,我感觉做研究是真的需要大量自己的兴趣的,如果为了完全了指标和KPI 所完成的研究可能大多都停留在有重复研究的嫌隙上。
图3 徐赵东老师的的月球梦
图4是Angus 的偶像陆老师,前天在理大食堂偶然碰到,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会议,还觉得是机缘,人还茫茫,拿完饮料,一回头觉得这个面容很熟悉,第一次搭讪,居然真的是偶像。紧张到无语凝噎。其实陆老师的这个演讲我听了很多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学习GAN 模拟结构师设计结构流程),旨在大大降低结构师的工作量(可能也会让很多工程师失业哈,陆老师)建立一套智能化的设计流程,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而且这项研究应该也是在行业属于世界前列的。此外,陆老师牵头研发的的基于城市群多灾害系统也是有着切实的工程需要。感谢陆老师。
图4 偶像陆老师
图5是纪老师的精彩汇报,纪老师将日本的 调谐惯质阻尼器国产化,我深深体会到清华大学老师做研究的品质:踏实,诚恳,有解决工程问题的想法。21世纪初,日本东北大学Inoue和Ikago团队提出利用两端点惯性原理的结构减震装置,并对其惯性增效和阻尼增效原理进行了系统化研究,相比于传统减震(振)系统,惯容减震(振)系统具有如下优势:能够实现惯性的灵活调整和频率的调节、改变结构惯性同时基本不改变结构的物理质量、提高惯容系统中消能器的耗能效率。
图6是王斌老师汇报的最新基于SMA U型damper 的隔震支座,旨在提高隔震支座的可恢复性。王斌老师在基于SMA 材料的构件上的研究已经深耕很多年了。Angus 阅读过多篇他发表的文章,很受启发。很可惜,没有当面跟他合个照和向他请教一个问题。其实Angus 非常有兴趣的问题是:因为大多数基于SMA 的构件在试验室条件下都是小尺寸的,但是在工程需求背景下,大承载力必然要求发尺寸的SMA, 那么大尺寸的SMA 部件是否还具备小尺寸SMA 的优越性能?即NiTi SMA 尺寸效应的如果考虑?
图6 SMA U型danper 隔震支座
最后一个和抗震相关的也是angus经常参考的老师徐龙河老师,徐老师是Angus 在自复位话题中很敬佩的一个老师,细节的拿捏,工程适用性的探讨,比如对预应力自复位支撑初始刚度的不确定性的讨论,以及调节,坚持利用廉价的弹性元件充当恢复力等等,在他的每篇文章中,都会探讨所提出的支撑设计,是否能够在工程中制造出来,而不是仅仅只是个理论模型。很多时下提出的新型自复位支撑,如果承载力提上去,很多设计的构造就不合理,这也是我们多多该学习的地方。最后我就多展示几张徐老师的PPT,和各位一同学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