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磷酸锰铁锂电池(LMFP)技术及市场深度解析!

1年前浏览4522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在储能领域、动力电池及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均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储能器件,其具有开路电压高、能量密度大、使用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无污染及自放电小等优点,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电池产品,也是可适用范围最广的电池产品。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液、隔离膜等部分组成。


其中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的来源,决定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也直接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进而影响电池的综合性能。而且正极材料在锂电池整体材料成本中,占比高超过40%,因而其成本也直接决定了电池整体成本的高低。所以一定程度上正极材料在锂电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引领锂电池产业的发展,是新能源与锂电池产业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环。


综上,正极材料的发展与技术突破,对于锂离子电池产业意义重大。我们今天就着重探究磷酸锰铁锂LMFP这种新型正极材料,了解磷酸锰铁锂的市场现状、技术改进路线和产业链等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明晰磷酸锰铁锂整体未来发展趋势。

磷酸锰铁锂市场现状

1.1 概述

①升级版磷酸铁锂。

磷酸锰铁锂(LMFP)在业内被认为是升级版磷酸铁锂,是当前可行性相对较高的磷酸铁锂升级方案。此方案是在磷酸铁锂的基础之上掺杂一定的锰元素并调整其与铁的原子数量之比(锰铁比)以此提高材料的电压平台。磷酸锰铁锂(LMFP,LiMn1‑xFexPO4)就是磷酸铁锂升级后的产品,其中X是锰铁比,其与磷酸铁锂和磷酸锰锂的性质相似,较三元材料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及经济性,同时又比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更高

②磷酸锰铁锂发展必要性。

当前,市场上主流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能量密度几乎已达上限,而磷酸锰铁锂有望打破瓶颈。根据工信部最新公布的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最高达161.27Wh/kg,且近几年并没有太大变化,磷酸锰铁锂因此发展起来。

电池能量密度=电池容量*电压平台/重量,磷酸铁锂电池的理论克容量为170mAh/g,目前几乎已经到达极限,因此提高电压平台是提高能量密度的决定性因素。磷酸锰铁锂中锰的高电压特性,使得磷酸锰铁锂相比磷酸铁锂具备更高的电压平台,由此可打破目前电池能量密度上限。

1.2 磷酸锰铁锂发展优势

1)与三元材料相比,磷酸锰铁锂低成本高循环高稳定

磷酸锰铁锂相比三元材料具备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循环次数以及更稳定的结构。三元材料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钴、镍、锰三种元素,而磷酸锰铁锂的主要元素为锰和铁。根据Wind数据披露,钴和镍的市场价格远高于锰元素,因此三元材料的成本会高于磷酸锰铁锂。另外磷酸锰铁锂的循环寿命高达2000次,而三元材料的循环寿命仅在800次-2000次之间,差距较为明显。从结构来看,相比层状结构的三元材料,具有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锰铁锂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更加稳定,即使在充电的过程中锂离子全部脱出,也不会存在结构崩塌的问题。同时磷酸锰铁锂中P原子通过P-O强共价键形成PO4四面体,O原子很难从结构中脱出,这也使得磷酸锰铁锂具备很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与磷酸铁锂相比,磷酸锰铁锂高压低温优势凸显

磷酸锰铁锂相比磷酸铁锂具备高电压、高能量密度以及更好的低温性能。磷酸锰铁锂和磷酸铁锂理论容量相同(170mAh/g),但磷酸铁锂的电压平台只有3.4V,而磷酸锰铁锂最高可达4.1V,且位于有机电解液体系的稳定电化学窗口,这也使磷酸锰铁锂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上限。而且当磷酸锰铁锂的实际容量与磷酸铁锂相同时,磷酸锰铁锂能量密度可以比磷酸铁锂提高15%。低温性能方面,以德方纳米的产品为例,其各类纳米磷酸铁锂产品在-20℃时容量保持率平均约在67%,但其磷酸锰铁锂在-20℃下容量保持率约为71%,与质量占比15%的三元材料混合时-20℃容量保持率可以达到74%左右。

3)磷酸锰铁锂发展符合经济性

目前,电池厂与正极厂对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可以提升能量密度的方案渴望程度进一步提升。此前由于磷酸锰铁锂性能以及生产难度等问题沉寂了许久,但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接近极值,以及锰铁锂电池技术不断突破等因素共振,多家厂商因其经济性又开始关注磷酸锰铁锂。

正极厂商:磷酸铁锂电压平台为3.4V,而磷酸锰铁锂可达4.1V,理论上LMFP能量密度提高20%+,优于磷酸铁锂。且在其规模化之后,单Wh成本也将优于磷酸铁锂,并能支持电动车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其发展符合经济性。

电池厂商:生产LMFP电池与生产LFP电池的生产设备变动较小,无需重建产线,变动成本低,符合经济性。

1.3 磷酸锰铁锂发展限制因素

LMFP作为LFP的“升级版”,虽继承了LFP低成本、高热稳定性、高安全性等优点,弥补了其能量密度低、低温稳定性较差等缺点,但LMFP也存在导电性能、倍率性能以及循环性能较差等问题。

1)导电性和锂离子扩散速率限制磷酸锰铁锂发展

磷酸锰铁锂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其导电性差和锂离子扩散速率低的缺点,进而影响其倍率性能。磷酸锰铁锂具有六方密堆结构,FeO6和MnO6位于八面体上,并通过PO4四面体交叉连接,不存在连续的FeO6(MnO6)共棱八面体网络,这使得其导电性很差。同时PO4四面体 位于FeO6(MnO6)八面体之间,阻塞了锂离子扩散通道,限制其只能在一维通道中运动,导致锂离子扩散速率比较低,表现出较差的倍率性能。这些缺点导致磷酸锰铁锂无法完全发挥其电化学性能,也因此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大规模应用。

2)Jahn-Teller效应降低循环寿命及循环稳定性

Jahn-Teller效应促进锰析出导致循环寿命衰减、循环稳定性降低。Jahn-Teller效应指电子在简并轨道中的不对称占据会导致分子的几何构型发生畸变。非线性MnO6八面体场中,高自旋Mn3+具有非常大的磁矩,且在二重简并的eg轨道上仅有一个电子,电子分布不对称,最终导致MnO6八面体畸变,促进Mn3+歧化反应的进行,影响稳定性和循环性。另外,电解液分解产生的酸进一步腐蚀正极材料中的锰离子,加速Mn3+歧化反应进程,促使Mn2+和Mn4+溶解在电解液中,并通过隔膜迁移至负极,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析出,进而破坏负极的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的形成会消耗一部分锂离子,遭到破环的SEI膜在进行修复时也会消耗一部分锂离子,这导致锂离子减少,进而降低电池容量,影响其循环寿命和循环稳定性。

3)双电压平台增加后期电池管理系统(BMS)管理难度

锰、铁充放电电压的不同导致LMFP出现双电压平台,后期BMS的管理难度加大。以放电过程为例,Mn2+在4.1V附近转化成Mn3+,Fe2+在3.5V附近转化成Fe3+,这导致LMFP出现双电压平台,在放电过程中发生电压骤降的问题,进而增加了后期电池管理系统(BMS)的管理难度。

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加速,愈发受到市场青睐。以上因素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磷酸锰铁锂的商业化进程,但随着碳包覆、纳米化、补锂技术等改性技术的进步,其发展限制因素得到了很大改善,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大大加速。综合磷酸锰铁锂的优劣及目前技术改进状况,磷酸锰铁锂愈发受到市场青睐。

磷酸锰铁锂改性技术分析

解决LMFP材料固有缺陷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合适的锰铁比例能够全面提升LMFP电化学性能。二是纳米化、掺杂、包覆等改性技术改善LMFP材料电化学性能。

2.1 锰铁比例决定电化学性能

磷酸锰铁锂材料中锰铁比例的不同,会导致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物理形态的差异。随着锰离子比例的提升,电池的电压和能量密度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但是同时材料会出现大量的缺陷和孔隙,没有完全形成均一的固溶体,大量的缺陷和孔隙极有可能延长锂离子的嵌入迁出,降低离子迁移速率。这意味着在电压平台更高的同时,低导电率、与电解质副反应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电池循环性能变差。另一方面,铁含量提升能够带动锂电池导电性和倍率性能的提高,然而过多的铁元素掺杂会使磷酸锰铁锂电压提升效果有限,从而导致能量密度较磷酸铁锂优势不明显。

目前对于最佳的锰铁比没有统一的定论,锰铁比为4:6左右时具有较为理想的能量密度。对于固态制备方法,当锰含量增加至0.8-1.0时,虽然放电中压能接近4.0V,但是放电比容量会出现大幅衰减,从而导致实际能量密度反而出现下降。当锰含量为0.4时,尽管放电中压仅为3.48V,但是克容量不会出现明显衰减,从而其实际能量密度能够达到相对最优的557Wh/kg。

2.2 磷酸锰铁锂技术改性方案

纳米化、包覆、掺杂及复合三元等措施单一或协同作用可以针对磷酸铁锰锂的缺点进行性能改良。

①碳包覆

碳包覆能有效提升材料导电性能和循环性能。将导电材料包覆在磷酸锰铁锂材料表面能够构建导电网络,增加材料的导电性能和电池的倍率性能。此外,碳包覆可以有效阻止磷酸锰锂颗粒进一步长大以及阻止电解液中HF对正极材料的侵蚀作用,提高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选择合适的碳含量在碳包覆过程中较为重要,过高的碳含量会使材料的克容量大幅下降,而过低的碳含量无法有效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和电池的倍率性能。

通常碳包覆过程为:将原材料与碳源球磨混合,然后在高温下进行煅烧形成碳包覆层,其中常见的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等。

②离子掺杂

离子掺杂是从晶格内部改变材料的导电性和离子扩散性能,掺杂离子可使晶格产生缺陷,并可抑制姜泰勒(John-Teller)效应,从而提高材料性能。常见的掺杂元素包括:Mg、Co、Ni、Cr、Zn、Cu、V、Ti、Zr、Nb。目前来看,掺杂Mg2+的方法应用和研究最为广泛,由于Mg2+的半径小于Mn和Fe,因此磷酸锰铁锂橄榄石结构中LiO6八面体的Li-O共价键键长变长,较大间隙有利于锂离子迁移,提升了材料的导电性能,也有利于材料容量的发挥。同时,镁离子大小介于二价锰离子和三价锰离子之间,可过渡二价锰到三价锰的转化,从而锰元素价态转换造成的结构坍塌问题可以得到缓解,材料结构变得更加稳固,锰溶出得到有效抑制。

③纳米化

纳米化通过减小材料晶体粒径改善倍率性能和其他电化学性能。纳米化通过机械球磨、控制煅烧温度等方法来减小材料晶体粒径,从而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锂离子迁移的效率得到提升,从而提升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减小晶体粒径的同时,材料的比表面积得到提升,从而增大与电解液的接触界面,电极界面阻抗降低,从而电化学性能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


产业链及相关企业

3.1 产业链概述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最为关键的原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上游为锂、钴、镍等矿物原材料,结合导电剂、粘结剂等制成前驱体。前驱体经过一定工艺合成后制得正极材料,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下游锂电池制造领域主要分为动力锂电池、消费锂电池与储能锂电池,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手机、便捷式电脑与储电站等领域。中游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能起主导作用,且正极材料的成本占比也较高。


目前,锂、钴、镍、锰、铁等金属资源是锂电池正极最主要的原材料,主要的生产企业包括西 藏矿业、天齐锂业等,上游涉及多种设备的供应厂商数量较多,代表企业有赢合科技、先导智能等。另外,导电剂、粘合剂等辅材也是锂电正极材料的主要原材料,代表企业有上海汇普工业与三爱富等;在中游,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厦钨新能等是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下游锂电池行业的企业中,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3C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均有布局,市场份额较大。

3.2 上游:金属原材料供给紧张价格上涨,磷酸锰铁锂混用降本成关键

上游钴和镍等金属原材料资源稀缺,价格昂贵,导致三元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磷酸锰铁锂与三元材料混用可大幅降低成本。据2020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有色金属矿产共计93,765.5万吨,其中镍矿399.64万吨,钴矿13.74万吨,分别仅占0.43%和0.01%。资源稀缺导致上游金属原材料供给紧张,价格昂贵,使得以钴和镍等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三元材料的成本大幅增加。在保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将磷酸锰铁锂与三元材料混用,在结合二者优势的基础上降低钴和镍的使用量,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磷酸锰铁锂上游锰矿资源丰富,锰铁锂具备成本优势。锰矿可分为氧化锰矿与碳酸锰矿,其中国内以低品位的碳酸锰矿为主,高品位的氧化锰矿主要依赖进口,两种矿产均可生产锰系产品。全球锰矿石主要用于钢铁冶金,2021年全球锰消费量超过2000万吨,其中95%以上用于钢铁冶金行业,电池行业消费占比约2%,其中锂离子电池用锰量占比约0.5%,电池用锰增加对锰供需的扰动较小。由于增加锰元素,磷酸锰铁锂成本较磷酸铁锂增加5%-10%左右,考虑到锰铁锂能量密度提升约20%,磷酸锰铁锂单瓦时成本略低于磷酸铁锂,显著低于三元材料。

3.3 中游:正极材料市场增长空间大,产能快速扩张

由于上游锂、钴、镍等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正极材料的价格也随之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整个正极材料行业在2021年呈现“价量齐升”的繁荣景象并一直延续至今。2021年中国正极材料的产值达到1419.1亿元,同比增长123.1%,超过2017年产值的增幅。

根据EVTank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109.4万吨,同比大幅增长98.5%。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45.5万吨,占比41.6%,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42.2万吨,占比38.6%,磷酸铁锂出货量反超三元正极材料。GGII预测,到2025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将达471万吨,市场增长空间大。

3.4 下游:终端需求驱动技术进步

终端客户对于新能源汽车在价格和性能方面的需求驱动正极材料技术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客户群体往往追求低价格与优性能,价格和性能又与电池正极材料的成本和技术息息相关。目前正极材料主流市场以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并存发展为主线,但低成本和高电压依旧无法同时兼得。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的不断攀升以及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退坡也使得降本和提升性能迫在眉睫。因此在降本基础上提升电池性能的新技术迎来发展机会,磷酸锰铁锂就是发展新技术下的产物。

3.5 相关企业

(1)正极材料厂商:德方纳米、力泰锂能等

1)德方纳米:液相法优势显著,目前在建产能最大

已有成熟液相法使得公司具有先发优势。目前LFP合成工艺主要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两大类,由于高品质LMFP制备大概率要基于液相法,而大多数厂商采用的都是固相法制备,因此德方纳米采用液相法制备LMFP先发优势显著。

技术储备丰富,研发实力雄厚。截至2022Q1,德方纳米已在国内申请并获得了69项专利授权,其中与LMFP相关专利共9项。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1.64亿元,同比增长217.76%,主要研发项目包括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研究,根据披露的相关信息,推测可能是LMFP相关的技术研究,预计该项目将于2022年底实现量产。

2)力泰锂能:深度绑定宁德,未来有望实现大规模放量

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公司注重研发,近几年专利申请数量较多。目前公司已在国内申请并获得了21项专利授权,其中涉及LMFP的专利8项,其中大部分为提高LMFP性能的工艺专利以及引入第三方元素从结构上改性的相关专利。

八年努力研发与攻关实现了磷酸锰铁锂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力泰锂能自主研发的纳米级磷酸锰铁锂材料,基于纳米晶立体网状多孔磷酸铁锂正极材料(3DMeshyNano-LFP)技术,实现了一次粒子纳米化、二次粒子具有立体网状导电功能,有效解决了传统LFMP的电阻问题,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低温性能和加工性能,优异的安全性。

(2)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

1)宁德时代:布局已久,蓄势待发

布局已久,蓄势待发。公司拥有完善的研发体系、强大的研发团队(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20%+),早在2015年就申请了LMFP引入第三方元素方法改性的专利。

宁德时代新产品M3P。根据宁德时代2022年2月1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披露,公司计划推出的新产品M3P不是磷酸锰铁锂,还含有其他金属元素,公司称之为磷酸盐体系的三元,成本较三元下降。根据公司专利推测,M3P或将是LMFP掺杂了镁等其他元素提高LMFP的电化学性能。

2)比亚迪:铁锂龙头,锰铁锂积极储备

国内铁锂龙头。比亚迪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深厚的技术积累,2020年3月公司推出“刀片电池”,其刀片电池技术解决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及安全痛点,成为动力电池划时代作品,巩固了公司的全球龙头地位。自2020年开始,其动力电池装机量大幅上涨。

LMFP:积极储备,努力推进。比亚迪曾在“201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三基工程工作会议”中表示磷酸锰铁锂为其新的技术路线,而当时由于政策等原因,各厂商纷纷拥抱三元高容量材料,该路线并没有成为主流,但公司仍在继续推进,积极储备,近几年布局专利十余项。

3)国轩高科:深耕铁锂十余年,注重研发

深耕铁锂十余年,注重研发。近几年,公司研发支出占比处于行业内较高水平,同时公司也申请了大量正极材料相关专利。2019年,公司自主研发的FP1865140-15Ah方形磷酸锰铁锂锂离子蓄电池,获得安徽省新产品荣誉。

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

目前,正极材料厂商、电池企业正积极布局磷酸锰铁锂产能,经历一两年左右的认证周期和生产放量后,磷酸锰铁锂将步入产业化进程。随着国内多个磷酸锰铁锂材料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头部电池企业应用带动,国内有材料企业预计,最晚2023年国内会稳定批量生产,并规模化应用到电动汽车领域。

4.1 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不断攀升

LMFP作为LFP重要升级方向,众多锂电企业均已开始进行相关专利的研发及产线布局。目前磷酸锰铁锂相关专利数量逐年攀升,截至2022年4月,国内关于LMFP的相关专利数量为221项,对比以往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迅速,根据申请日统计,2020年有30项,2021年有33项相关专利申请。

4.2 头部企业积极推进,量产进程加速

头部电池企业均布局有磷酸锰铁锂材料,宁德时代推出M3P新型磷酸盐系材料,中创新航提出OS高锰铁锂技术,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欣旺达等也均储备有相关技术;正极材料厂商陆续加入锰铁锂推动产业化发展,德方纳米产业化进度较快,11万吨已于2022年9月正式投产,并新增规划建设年产33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也通过外延并购与自主研发推进锰铁锂的产业化进度。锰铁锂在两轮车上的应用进度较快,天能股份、星恒电源的锰铁锂产品陆续开始应用于两轮电动车。


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磷酸锰铁锂复合性强,应用范围广,发展潜力大。按材料应用方式划分,它的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有两个:一是纯磷酸锰铁锂锂电池的产业化应用。磷酸锰铁锂锂电池相对于三元电池,安全性更高、成本优势更明显,相对于LFP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更高,因此会逐步或部分替代铁锂和中低镍三元材料,主要应用于储能市场和中低端动力市场。二是与其他材料复合使用,取长补短,提升材料整体性能。由于磷酸锰铁锂LMFP粒径小,可以嵌入到NCM、LCO等材料结构中构成新型材料,综合各自优势,全面提升材料性能。

5.1 车用动力电池领域,LMFP纯用复合均有优势,前景广阔

随着全球电动汽车进程加速,电动汽车电池的产量也在持续创新高,2021年全球动力四轮车销量为650万台,同比增长100%。2022年3月,比亚迪正式宣布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也意味着燃油车在国内市场进入淘汰阶段,后续也会有更多整车企业效仿比亚迪,从燃油车市场慢慢的退出,转型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生产,全球电动化进程加速。

5.2 受新能源汽车销量提振,动力电池需求上升

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96.8GWh,同比增长104%。据相关数据预计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达到1306GWh,其中LFP占比40%,三元电池占比下降至59%。LMFP作为LFP的重要升级方向,将会逐步替代LFP在锂电池中的应用,预计到2025年LMFP对LFP渗透率为15%。另一方面LMFP可作为“稳定剂”,与三元材料复合使用。目前,德方纳米已提出的NCM表面包覆LMFP方案,LMFP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混合正极的稳定性、降低成本,该复合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良好低温性能等多方面优势,能够促进LFMP与三元5系更进一步的合作,随着相关技术及复合材料的发展,LMFP将逐步渗透三元复合材料中,预计2025年复合材料的全球市场占比达到15%。由此测算2025年,LMFP在动力电池领域需求将会达到80.70GWh。

5.3 两轮电动车领域,高性价比LMFP市场份额快速推进

随着新国标的推行以及锂电池成本的快速下降,锂电池的渗透率快速提升,锂电两轮电动车销量占比也逐年提升。考虑到小动力对性能要求不高,安全性高、成本低的LFP更多被应用在两轮电动车领域。据测算,2025年全球两轮电动车中LFP占比或达35%,三元或锰酸锂占比达65%。

此外,LMFP+LMO在两轮电动车领域被认为是性价比最高的锂电系统之一,复合锰酸锂凭借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在中国已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具体地,天能股份已经推出相应的超能锰铁锂电池应用在小牛电动二轮车中;常州锂源与星恒电源也就磷酸锰铁锂达成战略合作。海外市场中,日本是最早开始推广电踏车的地区,因为其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电踏车需求较大;欧洲具有良好的骑行文化,电踏车率不断上升,提升空间较大;美国电踏车起步最晚,在2020年疫情催化下,电踏车销量大幅上升,未来有望持续增长。据此测算出2025年全球电动自行车锂电池需求为96GWh,LMFP凭借其更明显的性能和成本优势,需求可达18.43GWh。

5.4、储能领域,LMFP比LFP更具能量密度优势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补贴的增加,全球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新增电化学储能中超过90%的项目都是锂离子电池储能,截至2021年,我国在储能领域使用LFP电池占比已超过94%。根据政府制定的《新型储能指导意见》,我国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新型储能市场规模要从2020年的3.3GW增加到2025年的30GW,5年增长8倍左右,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5%。同时海外各大储能主力市场如欧洲、日本、美国等也相继出台各种政策补贴,储能电池需求暴增。相继出台的利好政策以及日益凸显的经济空间都表明储能领域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相关数据估计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量到2025年为500GWh,作为LFP重要技术改革方向,预测在储能领域,到2025年LMFP对LFP替代率为10%,需求或达到45GWh。

©文章来源于锂电笔记

 


来源:锂电那些事
复合材料非线性化学电源冶金汽车电子新能源理论材料储能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8-08
最近编辑:1年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195粉丝 162文章 1995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