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采用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瘤性骨缺损的有限元分析

1年前浏览416

摘    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运用于重建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瘤性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病灶内刮除灭活联合关节面下自体骨植骨及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术的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9~44(35.6±6.8)岁;5例CampanacciⅡ级,1例CampanacciⅠ级。软骨下骨受损范围比例为27.0%±8.0%。术前影像学评估病变范围、软骨下骨受损范围比例。手术前后评估膝关节疼痛、下肢功能状况及膝关节活动度。术后评估假体-骨界面愈合情况、肿瘤学预后及并发症。同时建立3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为正常股骨、股骨远端瘤性骨缺损模型和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联合关节面自体骨植骨重建瘤性骨缺损模型。采用髋关节-股骨肌肉多力负荷进行有限元分析各模型的力学差异。结果 患者随访12~27(25.6±1.2)个月,无失访。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术前[(2.6±1.5)分比(5.1±1.7)分]。国际骨肿瘤协会功能评分系统(MSTS)高于术前[(28.1±1.7)分比(25.6±1.2)分]。膝关节屈曲范围与较术前改善[(142.3°±6.4°)比(130.8°±4.9°)]。所有患者骨整合良好,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瘤性骨缺损不但为关节面和软骨下骨提供有效的的保护,且在位移和应力分布方面表现同正常股骨相似。结论 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联合关节面下自体骨植骨是骨巨细胞瘤瘤性骨缺损的精准重建方式,能够提供良好的骨整合以及软骨下骨和关节面保护。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股骨;假体安装;有限元分析;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B)是一种好发于膝关节周围长骨骨端的交界性原发性骨肿瘤;其中股骨远端约占全身GCTB发生部位的33%[1,2]。依据X线片肿瘤对骨破坏程度将骨巨细胞瘤分为3级[3]。针对股骨远端Campanacci Ⅰ、Ⅱ级的GCTB,扩大刮除病灶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2,4]。GCTB病灶刮除术后瘤性骨缺损的重建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是外科治疗的重点。骨水泥具有可塑形性强、机械强度高及聚合释放热量杀伤肿瘤细胞等优势。骨水泥填充逐渐成为目前GCTB刮除后骨缺损重建的主流方式[5,6]。但仅使用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其硬化过程中释放的高热可造成膝关节的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区医源性损伤,进而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故目前外科医生使用骨水泥填充瘤腔的同时常联合关节面下自体骨移植来减少热损伤效应。此外,当肿瘤侵犯程度较大时,通常辅以接骨板螺钉内固定以降低术后病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然而,该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6]。其主要缺陷包括骨水泥的骨诱导性和传导性较差,填充瘤腔后表面无法实现周围自体骨或宿主骨的骨长入,以至于重建界面无法达到理想的骨整合[7]。其次,尽管骨水泥可以任意塑形以填充瘤腔,但考虑到关节面软骨下植骨的要求,使用不规则的自体骨重建难以适应膝关节的弧面形态,无法达到适形匹配的需求。再有,联合使用接骨板螺钉内固定缺乏平面支撑、螺钉影响所穿透的植骨区以及增加周围软组织并发症等相关问题[8,9,10,11]。随着对3D打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技术的认识逐步加深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定制的钛合金多孔结构假体具有骨整合能力良好、形状契合瘤腔以及对骨移植量要求较低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骨科领域的重视。胫骨近端GCTB的患者使用3D打印多孔结构假体重建瘤性骨缺损,取得了满意的骨整合效果以及良好的预后[12,13]。为此,本研究设计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采用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方法分析该假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4,15],并结合临床随访研究,评估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治疗股骨远端GCTB瘤性骨缺损方面的疗效,旨在为GCTB的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策略。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1.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术前病理确诊股骨远端GCTB;②行股骨远端GCTB病灶内刮除灭活联合关节面下自体骨植骨及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术的患者;③具备完整随访资料者。(2)排除标准:①无法接受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植入的患者;②身体状况评估无法耐受手术者;③存在严重心理或精神障碍无法配合临床治疗者;④患有骨质疏松疾病,病情影响手术者;⑤患侧肢体肌肉力量严重减退者;⑥随访资料缺失或不完善者。


2.病例来源:

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远端GCTB的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9~44(35.6±6.8)岁;根据Campanacci分级标准,5例为 Campanacci Ⅱ级,1例为 Campanacci Ⅰ级。所有患者均采取病灶内刮除灭活联合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术。术前患者均接受膝关节X线片、CT三维成像扫描、膝关节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胸部CT等相关检查。依据文献[16]的方法,测量软骨下骨受损范围比例,软骨下骨受损比例为18.2%~40.0%(27.0%±8.0%)(表1)。 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二、方法

1.假体设计与制造:

本研究假体均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心临床团队设计,委托北京通州区春立公司生产制造。将股骨CT三维成像数据导入至Mimics V20.0(Materialise Corp, Belgium)和Geomagic Studio 2016软件以创建三维虚拟初始模型,分析评估肿瘤破坏形成瘤腔的大小和形状。随后,在上述操作基础上使用Solidworks 2017软件(Dassault Systemes, France)完成假体原型的设计。确保假体匹配患者瘤腔的同时增加假体设计细节,最终生成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图1)。


假体设计细节包括以下几点:(1)假体采用分体式组配设计,包括可组装的3部分,即前关节面支撑体、下关节面支撑体及中央支柱部分。(2)前、下支撑体设计,与病变刮除后前、下方骨缺损大小基本一致,可较好的填充股骨远端前方髌股关节面和下方胫股关节面,防止其术后塌陷。下支撑体上表面设计梯形导轨用于与上方支柱部分连接。(3)支柱设计,外形为类梯形,底部设计倒梯形滑动条与下支撑体接触面导轨紧密连接。综合考虑瘤性骨缺损大小、下支撑体高度及软骨下植骨10 mm三者后设计支柱高度。宽度由下至上30 mm渐变至20 mm, 进而达到重建后良好的纵向力学支撑。支撑体侧面设计3枚螺钉孔,钉孔均匀分布,直径为6 mm。通过螺钉平行植入至对侧皮质骨,增加假体横向稳定性。根据术前计算机模拟肿瘤刮除范围验证假体设计的精确性,确保支柱能有效支撑开窗后股骨远端皮质部分。(4)依据文献[17]方法,假体表面为仿骨小梁多孔结构,孔隙大小500 μm, 70%孔隙率作为多孔结构具体参数。同时为保证假体植入后能提供足够的机械强度,假体各组件连接部位则保留了钛合金的实体结构(图2)。


2.手术: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医师主刀完成。手术步骤以右股骨远端GCTB患者为例。患者全麻满意后,取左侧卧位,于右大腿根部捆扎止血带,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取股骨远端外侧入路,逐层切开皮肤至深筋膜,梭形切除原有活检通道。充分保护周围软组织,沿病灶骨面开窗,显露瘤腔。此外,骨窗宽度应能容纳关节面支撑体植入,骨窗高度应符合术前设计。刮匙充分刮除肿瘤组织。高速磨钻打磨瘤腔壁,打磨深度至正常松质骨1 cm, 皮质骨1 mm。使用高频电刀电凝灼烧瘤腔和无水乙醇浸泡瘤腔灭活肿瘤。换用高压脉冲冲洗枪以冲洗残腔。重复上述步骤3次,直至瘤腔灭活充分。结合假体和胫股关节面、髌股关节面的匹配情况,在关节面上方将自体骨颗粒状处理后联合人工骨植骨。于自体骨植骨层上方将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下植入残腔,再将前支撑体于髌骨关节面处植入。合理调整骨窗边缘,沿下支撑体导轨将支柱嵌入其内,保证支柱上方外侧缘与皮质骨充分接触以达到支撑效果。检查定制假体各部分契合满意后,通过支柱钉道,于股骨远端开窗口对侧完整皮质固定3枚6 mm螺钉。最后在支撑体上方及支柱周围进行充分自体骨及人工骨植骨以填补残腔。冲洗切口,仔细止血后安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无菌敷料适度加压包扎。


3.术后功能锻炼:

患者术后1周开展膝关节周边肌肉等长收缩锻炼。术后2周开始非负重膝关节屈伸训练。术后前4周内双拐或助行器辅助下进行无负重站立、行走。术后4~6周开始拄拐部分负重,随后逐步过渡为全身负重。

4.随访及疗效评估:

所有患者术后第1、2、3、6、9、12个月及此后每半年至门诊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未使用狄诺塞麦等相关药物。随访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1)肿瘤学评估:评估有无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和患者死亡。(2)假体并发症评估:评估有无感染、脱位、无菌性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或假体断裂等并发症出现。(3)疼痛及下肢功能评估: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估患者膝关节术后疼痛。国际骨肿瘤协会功能评分系统(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评估下肢功能。(4)假体-骨界面愈合情况评估:利用断层融合成像技术(tomosynthesis-shimadzu metal artefact reduction technology, T-SMART)观察假体-骨界面骨整合情况、宿主骨与自体植骨愈合情况。


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以x¯±sx¯±s表示。分类变量以百分比表示。正态分布资料,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非正态分布资料,组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生物力学研究

本研究中使用选取一名健康中年男性志愿者(36岁,身高168 cm, 体重65 kg)获取其股骨三维CT数据作为重建正常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另选一例股骨远端有典型的GCTB病变的成年男性患者(40岁,身高170 cm, 体重63 kg)。二者年龄相仿且股骨解剖特征匹配。


1.模型建立:

首先建立正常股骨三维模型。以此作为基础,在Solideworks 2017软件上模拟GCTB患者病灶的位置、大小及形态创建股骨远端瘤性骨缺损模型,从而实现正常股骨模型与股骨远端瘤性骨缺损模型的同一性,以确保重建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减少因个体股骨形态差异而引起的误差。(1)正常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模型1):使用Mimics V 17.0软件(Materialise Corp. Belgium)对健康志愿者的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最终转化为正常的股骨模型(图3)。然后使用Geomagic studio 2016软件将上述正常股骨模型进一步处理,转化为非均匀有理B样条(None-Uniform Ration Basis Spine, NURBS)肿瘤实体模型。(2)股骨远端瘤性骨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模型2):使用GCTB的病人的三维CT扫描数据建立股骨远端肿瘤模型(图4)。随后使用肿瘤模型和正常股骨模型构建成大小为59.1 mm×42.3 mm×71.2 mm, 位于股骨远端外侧髁的股骨远端瘤性骨缺损模型。此外,在Geomagic Studio 2016软件中通过整体偏移选项,将肿瘤模型进行沿各个方向分别进行10 mm和1 mm的扩大处理,依次得到扩大10 mm的肿瘤模型A和扩大1 mm的肿瘤模型B(图5)。最后将股骨远端瘤性骨缺损模型导入Solidworks 2017,以在高年资骨科医师指导下开展手术模拟,包括创建骨面开窗和设计病灶扩大刮除(图6)。(3)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联合关节面自体骨植骨重建瘤性骨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模型3):根据该名患者使用假体的数据构建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模型,随后将3D打印支撑假体模型与股骨远端瘤性骨缺损模型(模型2)组装,构建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联合关节面自体骨植骨重建瘤性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图7)。


2.材料属性定义和网格划分:

参考既往研究,所有材料属性设置为各项同性、线弹性。泊松比(poisson ratio, ν)也叫做横向变性系数,是反映材料横向变性的属性。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 E)也称杨氏模量,反映的是材料在变行过程中,应力和应变的正比例关系。这些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列于表2[18]。其中,钛合金实体、金属骨小梁、皮质骨、松质骨的弹性模量E分别为110 000、1 500、13 700、1 850 MPa上述模型泊松比ν均为0.30。各组模型均导入Ansys 2019 R3系统中进行网格划分。对各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网格划分,网格大小为1.0 mm 正常股骨模型和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联合关节面自体骨植骨重建瘤性骨缺损模型的节点数分别为3231056(模型1)、2975629(模型3);单元数分别为2323181 (模型1)、和1738013 (模型3)。

3.载荷及边界条件设置:

在Ansys2019R3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步态周期45%时相(单足蹬地时相)作为有限元力学分析时模拟股骨受力的状态。根据各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股骨表面区分髋关节接触面及股骨各肌肉附着区域的位置及形态,校准统一坐标系后设定髋关节-股骨多力负荷[19,20]。本研究中,皮质骨与松质骨接触面均设定为绑定。将假体与股骨接触面设定为绑定,以模拟两者临床上骨整合的特点。髋关节-股骨肌肉多力负荷下,股骨髁关节面统一设定为边界固定约束。


4.观察指标:

将所有有限元三维模型输入到Ansys2019R3中,主要观察的力学指标包括:(1)各组模型中股骨的Von Mises应力及位移分布情况;(2)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的Von Mises应力及位移分布情况。结合正常股骨模型在髋关节-肌肉多力负荷下的力学表现为参考,评估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股骨远端GCTB瘤性骨缺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 果

所有患者随访12~27 (25.6±1.2)个月。随访过程中无随访丢失。


1.并发症情况:

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全身远处转移。均未出现感染、脱位、无菌性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或假体断裂、关节面骨折及塌陷等相关并发症。


2.疼痛及下肢功能评估:

术前膝关节VAS评分为3~8(5.1±1.7)分。术前患者膝关节屈曲为125°~135°(130.8°±4.9°);伸直均可以达到0°。术前MSTS评分为24~27(25.6±1.2)分。末次随访时,膝关节VAS评分为0~2(2.6±1.5)分,较术前改善(P<0.05)。患者膝关节屈曲为135°~150°(142.3°±6.4°),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伸直均达到0°,同术前无明显差异。MSTS评分为26~30(28.1±1.7)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


3.假体-骨界面愈合情况:

所有患者假体表面骨长入良好,约在术后3~4(3.3±0.5)个月(表3)。典型病例见图8。


4.有限元分析:

(1)正常股骨的应力及位移分布:正常股骨模型在髋关节-股骨肌肉多力负荷下,整体应力分布均匀,应力变化缓慢、过渡连续,整体应力分布如图9所示。应力从股骨颈开始沿股骨干近端内侧逐渐传递至股骨远端前方皮质。正常股骨模型中存在3处应力相对集中部位,分别为股骨近端小转子前方(50.77 Mpa)、股骨干上1/3外侧皮质(29.53 Mpa)和股骨干下1/3前方皮质(27.39 Mpa)。正常股骨模型最大位移值为8.01 mm, 位于股骨头中心,位移自此处开始向股骨远端阶梯状递减。正常股骨的有限元结果与既往研究一致[21,22]。(2)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股骨的应力及位移分布: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股骨瘤性骨缺损股骨的应力分布也接近正常股骨。应力分布趋于连续均匀,变化缓慢连续,峰值应力位于梯形支柱与股骨皮质连接处为114.18 Mpa。位移分布与正常股骨接近,股骨外侧髁位移值变化范围为0.01~0.08 mm, 近似于正常股骨模型的0.01~0.04 mm。最大位移值11.23mm, 出现于股骨头顶端,位移自上而下逐渐减少(图10)。(3)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应力及位移分布: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的应力主要分布在梯形支撑体底部的实体结构上。最高应力值为366.27 Mpa, 位于该实体结构的前缘。而多孔钛结构的前、下支撑体未见明显的应力集中,且该区域位移值较低。假体 位移的最大值为0.08 mm, 位于假体支柱与骨皮质接触区域。假体螺钉部分3枚螺钉的应力分布趋势相似,螺钉与假体支柱接触区及与松质骨接触区出现应力相对集中;而二者中间的间隔区,此处螺钉应力值相对较低(图11)。

髋关节-股骨肌肉多力负荷下,正常股骨和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联合关节面自体骨植骨重建瘤性骨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最高应力、位移的大小及出现位置详见表4。


讨 论

1.传统生物重建:

传统的重建方法无法实现生物重建,缺乏对股骨远端关节面软骨及软骨下骨的保护 。GCTB具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且易好发于20~40岁对活动需求较高的人群,通常需要采取手术治疗。股骨远端GCTB对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较小,年轻患者活动量较大、具有较强保留膝关节功能意愿。因此,在尽可能保留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同时,使得局部复发率降到最低是股骨远端GCTB的基本治疗原则。目前,针对Campanacci Ⅰ、Ⅱ级股骨远端的GCTB,病灶内刮除灭活,再予以骨水泥填充瘤腔联合软骨下植骨同时辅以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股骨远端GCTB位置特殊,肿瘤往往侵袭膝关节软骨下骨区,甚至破坏关节软骨的完整性。此外,为了降低GCTB术后复发的风险,病灶内刮除通常需要联合应用各种肿瘤灭活的手段,但这可能导致软骨下骨区的损伤进一步加重。大量研究证明,软骨下骨区受损可导致术后机械失效及关节功能预后差[23,24,25,26,27,28]。所以,在外科治疗股骨远端GCTB中,需要综合考虑控制局部复发率和保护膝关节功能二者之间的平衡[23]。


Gaston等[24]的研究发现,长期的微动和高应力集中可导致骨水泥周围硬化环的出现,从而分割出了骨水泥与周围骨之间的间隙。部分学者认为,硬化环的存在减弱了关节面软骨下骨的应力缓冲功能,并且在长期的微动磨损中可导致关节面软骨下骨的损伤[25]。Teng等[28]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将接受病灶内刮除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的膝关节周围GCTB患者根据其软骨下骨的损伤程度分为不同组,轻中度损伤组的患者术后发生机械失效的风险显著降低。因此,软骨下区域的保护关系到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长期预后。虽然可以通过自体骨或人工骨植骨达到生物重建软骨下骨区的目的,但植骨层与骨水泥之间无法实现生物有效的骨整合。传统的股骨远端GCTB病灶内刮除后骨水泥填充重建方式对膝关节关节面软骨及软骨下骨区缺乏有效保护。


2.定制化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生物力学的整体重建: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高位移意味着外科内植物的稳定性较差,而过高的应力集中则提示该区域发生病理性骨折、内植物机械失效的风险较高。本研究中,正常股骨和假体重建后股骨部分的最大位移均出现在股骨头顶端,且最大位移结果类似,说明了假体重建后股骨稳定性较好。此外,假体 位移最大值约0.08 mm, 位于假体支柱与骨皮质接触区域,反映重建后获得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从整体上看,在具有代表性的日常活动中(即步态周期中的单足蹬地相),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后的股骨应力分布均匀连续,过渡缓慢,类似于正常股骨的应力分布特点。从局部观察,在股骨远端靠近关节面的股骨髁区域,没有出现明显的局部应力集中,提示重建后发生病理性骨折、假体失效风险较低。本研究有限元分析证实了使用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假体,在应力分布和位移方面接近于相同载荷下的正常股骨,能够提供有效的生物重建效果。


此外,通过对6例股骨远端GCTB病灶内刮除灭活术后的瘤性骨缺损使用定制化假体重建患者的进一步随访和观察,发现使用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在术后功能方面,MSTS评分范围26~30分,相较术前明显改善,提示患者功能预后良好。在疼痛缓解方面,膝关节VAS评分范围0~2分,相较术前明显改善,提示治疗效果良好。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相关术后并发症或肿瘤局部复发、转移的情况。此外,T-SMART结果显示6例患者皆获得了软骨下植骨的骨整合良好,同时可观察到假体表面存在骨长入,假体-植骨区-宿主骨形成一体化结构,较好地为股骨远端瘤性骨缺损的远期生物愈合创造了条件。总体来说,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能够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和满意机械强度,同时能够较好保护软骨区,达到一体化重建的目的。


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能够提供较好优势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1)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是依照术前的成像结果定制,能够良好的“适形匹配”缺损瘤腔并植入其中。由于其形状精确匹配,相较传统的重建方法普遍存在自体骨来源有限的问题所需植骨量较少,可获得满意的软骨下植骨效果。(2)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具有良好的骨整合能力优势。理论上,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联合关节面下自体骨植骨重建在植骨愈合后可实现永久性的整体性重建。具有特定大小和孔隙度的多孔类骨小梁结构不仅允许骨组织长入孔内,可促进骨-假体界面的骨整合,且假体与宿主骨相似的弹性模量,能够提供有效的力学强度[29,30]。整个假体采用仿骨小梁多孔结构设计,依据Torres-Sanchez的研究结论,选择孔隙大小为500 μm配合70%孔隙率作为多孔结构的参数,利于移植骨和宿主骨的长入,最终达到长期稳定[17]。(3)由于假体的组配式合理设计,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应力主要分布在由实体结构部分,而由多孔钛结构的前、下支撑体应力集中则较少。这一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得益于假体精确的形状匹配瘤腔及其骨整合能力的综合重建。


综上所述,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是股骨远端Campanacci Ⅰ级或Ⅱ级GCTB骨缺损的精准重建方式。借助关节面自体骨植骨、仿骨小梁多孔表面设计的支撑体结构,可以提供满意的初始稳定性及利于假体与骨界面生物愈合。相较传统重建方式,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在填充骨缺损时对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进行了有效保护,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更多患者使用该假体,才能更加准确证实该假体的骨整合能力与其长期稳定性的相关程度。

参考文献:[1]杜贵锋,虎鑫,文阳等.采用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瘤性骨缺损的有限元分析[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23,8(02):99-109.DOI:10.19548/j.2096-269x.2023.02.006.

免责说明:文章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人体模拟及其器械仿真解决方案
System断裂理论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9-02
最近编辑:1年前
Class叶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3粉丝 15文章 140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