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1年前浏览2722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二十世纪90年代初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后流动站,是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04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200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 
    本实验室长期致力于毫米波频谱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孙忠良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开发的毫米波体效应振荡器系列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后期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三毫米波段技术基础研究”的主持单位,联合全国六个单位,全面进行W波段固态源、接收机前端、各种无源元部件与天线、相关电磁理论和电路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前沿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推进了我国开发应用毫米波段频谱资源的进程。 
目前,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队伍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一位、 “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三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三位、博士生导师九位。现有教师46人,在读博士生70名,硕士生130名。长期承担国家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863”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攻关及省部委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主编和参编多部学术专著,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500多篇高水平论文,并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委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毫米波亚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及应用系统、无线通信中的射频与天线技术、计算电磁学等。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完善的微波毫米波测试设备。目前,实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超过4000万元,拥有从L波段到W波段完整的信号参数、网络参数、天线及电磁散射特性的测试设备。  
    热忱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访问交流,欢迎有志于在微波毫米波领域发展的青年学生报考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实地考察实验室


俄罗斯科学家参观实验室

实验室有使用面积3600多平方米,工作环境整齐清洁,装备有从微波到毫米波(110GHz)的可完成信号参数、网络参数和天线特性测量的完备的仪器设备和部分短毫米波模块,实验室还装备有32节点的高性能服务器以及大量的工作站和PC机,这些设备对支持实验室完成各种研究项目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测试仪器设备实行对外开放,接受校外科研单位的委托测试任务,多家科研院所、科研实体来我实验室利用我室的先进的仪器完成了他们的科学测试任务。大型仪器设备中的如微波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信号源等高端射频/微波仪器设备,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利用率很高。这类仪器除本实验室使用外,其共享程度也较高,如在B3G、MIMO等项目的联调、外场实验中充分共享。 

实验室走廊

直到40GHz的微波毫米波芯片测试环境

天线与散射测试环境

具有32节点的并行计算机

研究方向:左手媒质机理及应用研究

左手媒质机理及应用研究

实验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崔铁军等近几年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子课题等的资助下在左手媒质的机理与物理现象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代表性创新成果有:

证明了电磁波在这种新型的左手媒质中满足时间因果性;给出了在频率耗散媒质中电磁能密度的新的定义公式,此定义适用于所有媒质情况。在此框架下,证明了左手媒质中电磁能量都是正的,进而证明左手媒质不违背任何基本物理定律;提出了一种应用左手媒质板来实现电磁波和电磁能局域化的新方法和几种新结构;提出了应用左手媒质波导实现超大功率的产生和传输;提出了应用各向异性手征媒质实现群速负折射、相速负折射、背向波等新奇物理现象的途径和方法;该途径较左手媒质更容易实现;提出了应用左手媒质透镜实现高功率、高定向性电磁波束的辐射;等等。

以上成果均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包括Physical Review B (8篇), Physical Review E (1篇),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3篇), Optics Letters  (1篇), Optics Express (3篇),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篇),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 (1篇), Physics Letters A (3篇),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1篇),并被多次引用。

研究方向:复杂电磁问题算法及应用研究

复杂电磁问题算法及应用研究

近五年来,实验室成员在不变性测试方程(MEI)、区域分解算法、快速多极子(FMM)算法、高频算法、分层媒质中的Green函数、渐进波形估计(AWE)、预条件算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

目标特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电大复杂目标体电磁散射及电磁兼容的特性的研究是国内外电磁理论界最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崔铁军教授、洪伟教授、徐金平教授、周后型教授等近几年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完成了实用软件,并在重要工程中得到应用。

突破了真实移动平台三维CAD实体建模技术和电磁分析核心软件有机结合的关键技术,独立自主地开发了准确高效的目标特性和电磁兼容仿真分析软件,很好地解决了多项预研项目和实际型号工程项目的电磁分析与仿真问题。与CST合作的SeuS商业化仿真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将于近期推出。

近5年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和会议,如IEEE Trans. on MTT、IEEE Trans. on AP、IEEE Trans. on EMC、IEE Proc.-H、Electron. Lett. Radio Science、中国科学等上总计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SCI/EI/ISTP收录200多篇次,被国内外学者引用超过200次。

研究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集成新技术研究

微波毫米波电路集成新技术研究

高度集成是微波毫米波电路的发展趋势,其集成技术包括无源电路集成和有源电路集成两个方面。在无源电路集成方面,近年来大力发展了基片集成波导技术和半模基片集成波导技术;在有源电路集成方面,近年来开展了单片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与研制。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出的成果,下一步将基于系统级封装(SiP)的概念发展微波毫米波系统的集成新技术研究

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美国和一些日本学者在将波导集成于平面电路方面已开展了一些工作,如基于LTCC工艺实现层叠波导(Laminated Waveguide),用杆壁波导(Post-wall wavguide)为缝隙阵列天线馈电等

2000年以来,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吴柯提出了基片集成电路(SIC)的概念并同特聘教授洪伟等在基片集成波导的导波特性、不连续性、各种元部件、天线、有源电路、微波毫米波单板系统集成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将基片集成波导发展成了一种领域性微波毫米波集成新技术。

2005年洪伟教授等又提出半模基片集成波导(HMSIW)的概念,与SIW元部件相比,尺寸减小约一半。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对SIW/HMSIW传输特性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高性能的微波毫米波滤波器、双工器、定向耦合器、功率分配器、天线、空间滤波表面、混频器、上变频器、高集成度前端等,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提交了40多项发明专利申请,极大地推进了SIW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近来,SIW/HMSIW技术在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日本、美国、欧洲等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发表论文的数量逐年递增。这项新的技术已逐渐为国际微波界所认识,并开始受到工业界的关注。

在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方面,已完成8mm波段VCO、混频器、倍频器、开关、放大器等单功能芯片的研制,目前正在开展单片接收/发射前端的设计与研制。


    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Optical电路电磁兼容芯片通信理论CST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8-03
    最近编辑:1年前
    电磁兼容之家
    了解更多电磁兼容相关知识和资讯...
    获赞 20粉丝 123文章 1994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