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何群(化名)和李爱华(化名)是同学,毕业于哈尔滨某知名工科大学,也在同一年进入了成都某飞机制造企业工作。在此后的五年中,何群和李爱华从事类似的工程化工作,尽管专业分工稍有不同,但差异并不大。
何群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攻读了力学专业的研究生,并随导师参与了材料工程学方面的研究项目,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李爱华始终将工作重点放在产品的工程化方面。
毕业后的第八个年头很快来到,何群和李爱华所属的企业要扩充空气动力学实验室,项目中将大量采用虚拟样机技术,何群因为在力学和材料方面的理论基础较好,又具备CAE应用的实践经验,被选入实验室独当一面,随后进入某重点项目组。而李爱华仍留在工程化部门,坚持从事较为基础的试验和试制工作。
未来,何群和李爱华的路将完全不同。
在高新技术主导的现代工程实践中,理论知识不可或缺。作为工程师和设计师,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为,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浙江某知名大学的于副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汽车工程系,在国内理论研究领域已经发表了多篇具备影响力的论文。2006年,适逢中国乘用车市场产销量迅猛增长,自主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广泛地招兵买马。于副教授声名在外,借着校企合作的机会,被某车企招致麾下。
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尽管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在汽车产品的正向、逆向开发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欠缺成了于教授工作的绊脚石。仅了解、熟悉该企业的实验试制和制造工艺、工装设备情况,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工作合约未满,于教授就选择了挂冠而去。
应该说,在企业实际产品研发的语境下,于教授不是一个合格的研发工程师或设计师,更无法带领小团队达成研发目标。
国内校企合作领域,一贯倡导“产学研相结合”,但是往往“结而不合”,毕竟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目标不一样,方式方法和产业环境也大为不同。
作为工程师和设计师,要具备工程化的视野和素质,要在制造企业中对材料、设备和工艺等环节了如指掌,才能在外观、功能、成本、周期等多个目标的限定下,出色的完成设计任务。
三、开阔的视野,熟练应用先进工具的能力
无锡宏达设计、生产小型割草机、割灌机和绿篱机。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同行价格竞争愈演愈烈,宏达准备逐渐转向国际市场。针对国际上小型化、轻量化、静音、节能的产品趋势,宏达的产品开发团队利用了半年多的时间,通过大量的改型设计,在2009年末推出了全新系列的绿篱机和轻型割草机,计划对国际市场展开攻势。
但是,当宏达的营销部门和多家国外代理商接洽后,才发现他们犯了明显的错误。
第一,类似小型化静音设备在国内市场虽不多见。但在需求量最大的欧洲和北美市场,存在多个竞争对手,这些竞争对手在最近一年内,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出乎预料。而且,欧洲市场还对类似产品有环保、制造工艺标准、安全操作法规等方面的准入门槛,需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有所偏向和调整。
宏达的设计人员限于国内经验,视野太过狭窄,犯了闭门造车的错误。
第二,国外的竞争对手普遍采用三维CAD和CAE软件进行了结构、材料、振动、噪音等方面的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使得产品更轻、更静音,且结构强度更高。同时,基于三维设计数据较高的可重用性,国外企业的研发、试制周期都比较短,新产品面世的速度都很快,打了宏达一个措手不及。
宏达的工程团队还在沿用2002年引进的二维设计平台,从未考虑使用任何仿真分析技术,即使设计软件经过多次版本更新,但开发工具和开发手段已经大为落后。
现代产品设计并不是闭门造车,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全球化,使得设计工作日益讲求开放性、创造性和协同性。工程师和设计师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必须从全球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衡量、确立产品设计的目标。
同时,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工程师和设计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应用新的设计工具、设计平台、设计理念,从而保持设计的先进性、高质量和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