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创新与转型的逻辑,还是学学华为吧

1年前浏览231

 华为一个产品开发团队大多有500~1000人。据说,华为的一些老员工偶尔也感到奇怪:过去几个人开发一个产品,现在怎么需要这么多人呢?


  背后的道理很简单:质量不一样了。从产品本身的质量,到施工、维护、维修、升级换代,质量都不一样了。人员增加了上百倍,成本的增加恐怕就不止100倍了。成本的确是上升了,但华为的效益上升得更多。因为价格上升了、订单也上升了。这其实就是华为赚钱的逻辑。这种逻辑,才是健康的转型逻辑。与之相比,靠持续降成本甚至偷工减料求生存,一定是找死的节奏。


  其实,适合这个逻辑的,何止华为呢?20多年前,宝钢产品供不应求,连次品都是抢手货。但当时宝钢的领导要求把10%的产品卖给国外最苛刻的用户接受检验;高端产品只有20%的成材率,但亏本也要生产。没有那时付出的血本,也就没有宝钢保持30年不亏损的奇迹。


我一直强调,发展中国家转型的关键不是盲目追求创新,而是先把质量搞上去。日本是这样、德国也是这样,中国也不会例外。任正非过去曾说:华为创业18年,没有一项原创技术。我把华为的成功归结到“学习”和“质量”。换句话说,华为重视的是自身实实在在的进步,而不是标新立异。


在我国,政府和国企掌握的财力超过GDP的一半。政府盲目推动创新,必然导致全社会的盲目冲动和资源浪费,得意的是投机分子。强调专利、强调技术水平、强调科技含量、强调产品功能的先进,往往就会导致“盲目”的创新。而强调提高产品质量、强调产品研发效率、强调科学降成本,则往往可以避免这种盲目性。


总之,健康的创新和转型,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把自己家里的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动辄在技术细节上和别人去比较。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通用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19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