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不妨把制造业看成服务业

1年前浏览395

   制造业可以看成服务业:无非是包含一个制造产品的过程。互联网时代为制造企业带来两种趋势:1企业之间可以更好地协同、优化产品生产过程;2、生活更好的产品服务用户。其中,企业间的协同,本质上可以看成企业间的相互服务。所以,在智能制造时代,制造企业应该具备更多的服务内涵。


相比之下,《工业4.0》体系强调客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过程、强调获得生产前获得定制信息;《工业互联网》体系关注产品的使用过程。这两种做法有个共性:都涉及到信息的C2B:用户是发送信息的、企业是接受信息的。关键问题都是:用户的信息来了,我该怎么办?也就是:用户“发过来的球”,企业要“接住”、“接好”,不要“关键时刻掉链子”。

 

在此,《工业4.0》的难点是建立智能工厂,让用户提出的个性化设计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制造出来;《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是能够有效处理用户信息,提出个性化的使用建议、甚至直接帮助用户使用。总之,前者的关键是个性化生产,后者的关键是个性化服务。

要实现信息“C2B”的前提,是用户要把“球”发过来。但是,用户为什么会把“球”发给你呢?其中,最基础的还是“认真把东西做好”。对制造企业来说,质量永远是基础,强调效率和个性化,是满足质量前提下的效率。这是制造业不同于一般互联网企业的地方。
 

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企业,也应该学习互联网企业的优点:如何更好地吸引客户、理解客户、让客户喜欢自己,给用户更好的使用感受。

 在互联网时代,“质量”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除了原有内涵之外,好包含更多“个性化”的成分。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个性化需求到底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呢?后来我想到:很多高端产品往往是质量过剩的,过剩其实就是一种浪费,就有定制化的价值空间。因为过剩的质量可以用来弥补其他的不足。在此,汽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的电动力汽车,以连续行驶500、乃至1000公里作为目标,要付出大量的成本。但对于某些用户来说,这个代价就是不必要的。我有位同事家有两辆车。其中一辆是混合动力车,夫妻两个上下班60公里,每个月只花70元的电费。对他们来说,能续航70公里就足够了。再如,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好车可以开到250公里。但是,到了中国基本上只能开到120公里。这样以来,为高速设置的很多质量也是过剩了。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汽车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0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3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