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积累、文化、经济发展与智能制造

1年前浏览185

    刚才看到武汉政研室樊主任转发的一个帖子,探讨了中国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促成了中国40年的高速发展。但是,世界上改革开放的国家很多,为什么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却很少呢?作者将这种现象归结到文化的差异:与中国类似的还有日本、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它们的共性就是东亚文化。东亚文化有两个特别大的优势:重视储蓄和教育。读到这里,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中国复兴的根子,根植在文化之中。我们应该有这种文化自信。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爱之深却又责之切。最近一两年,我写过多篇文章,谈对我们的文化对智能制造的阻碍。最近,工信部苗圩部长也谈到工业文化落后,制约工业转型。我们的文化为什么阻碍智能制造呢?

 

上周参与了eworks总裁黄培先生组织的一次活动,期间有位来自投资界的朋友,问了一个问题:既然智能制造如此重要,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出世界级的工业软件公司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讲了两个故事。一个谈到中国软件质量差、一个谈到服务对象不稳定。两个故事的本质,就是我们的软件技术无法有效积累。就像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没有积累何谈发展呢?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可以归结到我们的文化:系统观念差、质量意识薄弱、产品观念淡薄。当然,中国企业也有例外:华为学习IBM、推进IPD,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人可能要问:中国人爱储蓄、重视教育,本质上不就是重视积累吗?遇到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怎么就不善于积累了呢?

 

我觉得,我们的文化重视数量的积累却不重视“结构”。例如,我们重视教育,关注的是孩子读了多少书、学会了多少知识,却轻视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现代社会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不能把知识结构起来,脑子中的知识就成了一盘散沙;知识积累很多,却未必有什么用处。


智能制造、数字化关注知识的“积累”。但前提是对知识的结构化。如果仅仅是把众多的文章堆积到所谓“知识库”里,很可能就成为无用的垃圾。结构化的目的,是便于知识的应用。计算机里面有了机构化的知识,才能用来处理数据、让数据流动起来、才能推进智能制造的业务。


周五,宝钢年近80的老专家、最早主持MES系统开发的王洪水先生给我写了一封信。我不敢独享,贡献出来供大家学习:

 

“下一步前进,系统地结构化知识将是关键一步:是工作的难点;也将是更辉煌创新的起点;更是宝钢再在新常态下脱颖而出腾飞的翅膀。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通用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0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1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