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软件工作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对自己写的代码不放心。我的这种习惯最初或许来源于当年的“操作系统”课程:看似非常严密的逻辑,居然也会出错!
这种习惯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我是做创新工作的,常面对前无古人的选择。在事情成功之前,总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08年前后,我就有过一次濒临绝境的感受,团队五年的工作差点功亏一篑。
这些经历让我特别推崇“谋定而后动”的习惯——特别是面临重大的选择时。我想,如果事先想不清楚就匆匆去做,会有因特网吗?会有计算机语言吗?会有宇宙飞船吗? 或也许会有,但成本可能是不可接受的。
现在搞智能制造、大数据,也是面向未来的工作。虽然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但未来应该怎么走,真的还是有点吃不准。我知道国内很多专家胡说八道、对他们嗤之以鼻。但与此同时,也不断地反问自己:我自己就是真的明白吗?
幸好的是:我认识一些有实践经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我知道他们是真正有水平的;还通过互联网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是国内真正的精英。和他们的交流,让我增加了一些信心,但仍然难免有些诚惶诚恐。我最近常去读读大师的著作,也是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我知道实践的重要,每次遇到与我想法相通的实践案例,也总是非常开心。这些,或许都是为了克服内心的不安。
我知道:要想知道未来,就要去理解过去、从过去的历史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最近,我常常写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东西。其实,就是想理解工业发展的规律:想知道机器的本质、自动化是什么;特别想知道智能化为什么是必要的、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发展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很多朋友或许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写这些东西:其实,这些东西是写给自己看的、帮助自己清理一下思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