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智能制造: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1年前浏览1617

    本文是我对智能制造认识的一个简单总结。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最近的1000个日夜,我在学习和思考关于智能制造的逻辑。先后想到很多角度,如智能制造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的定义;智能化与自动化;智能化与代替人;智能与DIKW体系;智能与CPS;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知识管理;智能制造与精益生产;智能制造与快速反应、智能制造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我感觉,要把智能制造的逻辑理清楚,也就是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理清楚。

  

如果把这些角度中,选取最适合代表智能制造的角度,大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ICT技术(数字化、网络化),这是手段;一个是快速反应,这是目标。把快速反应作为目标时,ICT技术只是手段之一,还要配合软件、硬件、组织、商业模式手段。但ICT技术同时是关键性、标志性的手段:恰恰是ICT技术的进步却为智能制造发出洪荒之力——ICT技术的迅速发展,才使得过去的一些设想有条件变成现实。  

  

ICT技术是怎样促进快速反应的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可以用信息实现多方的协同工作。一条新的信息可能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如产品设计的改动)。如果可以共享信息,就可以把串行工作变成并行并减少协同中的差错。第二,可以实现知识的复用。一个人发现的知识(包括产品部件的设计),可以被其他人、被后继者重用,省下了不必要的开发。第三,物质资源的共享(分享经济),减少了获得资源的时间。第四,缩短了决策周期。把信息全面集成起来,就可以让计算机做出科学的决策、而不是人去控制或团队开会决策,大大缩短从信息感知到执行的时间。在工业4.0的体系中,缩短生产组织的决策周期可能是成败的关键之一。第五,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计算机仿真、CAD等手段,使得人们可以在数字世界里做试验,从而以提高效率。  

  

前面的分析其实忽略了一个主语:谁快速反应?其实,快速反应体现在很多方面,可以是企业本身、可以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企业本身包括智能的营销采购、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这些方面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生产制造又包括了智能设备、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等。企业的产品又包括物理产品、知识(信息)产品;物理产品就是所谓的智能产品,知识或信息产品涉及到智能服务。  

  

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有着微妙的关系。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原本有三个学派:计算机学派、生理学派和控制论学派。与智能制造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控制论学派。从控制论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关注信息和通信,就重视信息处理与行为活动的结合,就把感知、决策、执行的综合看做是(智能的)生命体与(传统)机器的跟本区别。工业4.0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赛博物理系统CPS,而这个概念来自于控制论。有人甚至认为:“控制论”翻译不当,应该叫做“赛博论”。自主的决策和执行,可以提高反应速度,与智能制造的目的相吻合。与人工智能的其他两个学派相比,控制论学派强调的是感知与行为的统一,而不仅仅是大脑的学习和推理能力;侧重的是“知行合一”、要解决“高智低能”的问题。当然,智能制造业不排斥另外两个学派的成就。所以,我们几位朋友在《三体智能革命》一书中把智能的高级阶段定义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  

  

我们认为智能化是自动化的延伸和发展。智能制造与传统自动化又有什么不同呢?其中一个重要差别是:信息的来源和协同的范围大大扩张了。控制论产生的时候,对象往往是机器级别的,现在这是车间、工厂、企业、供应链、乃至全球。协同的范围扩大了、关注的问题要多得多。比如,可能要通过互联网,感知全球的客户需求和供应商信息;感知用户需求的过程要和产品设计过程协同;生产过程要和设计协同。  

  

过去的自动化主要针对批量生产。在智能制造的时代,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批量小,甚至可能要在流水线上生产个性化定制的产品。与大批量生产相比,生产组织高度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增、成本和能耗可能会显著升高,采购和供货的压力大。这些相关的新问题必须被迅速感知、及时处理。从技术上看,在过去的自动化产线上,人们一般试图把生产的“边界”尽量固定下来、通过抑制干扰来保证质量、成本和效率;在智能化产线上,更强调出现问题及时应对这些干扰。  

  

这时,智能制造的相关技术,如大数据监控、信息集成就成了“雪中送炭”。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不必要的干扰尽量地少、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尽量地少。这样,生产管理才能尽可能简单、尽可能高效。我们发现:如果精益生产搞得好,推进智能制造就是比较容易。这就好比:把公路上的坑坑洼洼填平、急转弯变缓、红绿灯取消,低速的公路就能变成高速公路、车子就可以高速行驶。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益生产就会做填平坑坑洼洼的事,这对智能制造的快速反应是非常必要的。  

  

智能化的首要目标往往是快速反应,而不是代替人。但是,代替人确实也是目的之一、甚至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其实,让机器代替人进行决策和执行,有利于快速反应并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所以,机器人、无人工厂等技术,常常能促进智能化的发展。一般的语境下,自动化多数是指物理设备或产线的自动化,而在智能制造的时代,同时强调知识和数据流动的自动化。  

  

要实现快速反应,除了ICT技术,还要配套其他的东西。首先,从信息感知的角度看,有些信息的获取,不是仅凭ICT技术就能解决的。比如,要快速响应,可能需要获得用户和供应商的信息。但这要有商业模式和法规的支撑才行。其次,从决策的角度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会在很多方面作为主要的决策者,而这就要有组织模式的支持。第三,决策的执行往往需要有物理设备的支持。第四,智能体系的改进和学习提升,离不开人的参与。  

  

智能制造与知识管理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机器的自主决策可以提高反应速度和控制效果。但是,机器其实是“很笨的”、人教它怎么做它就怎么做。让机器进行决策,要把人的知识变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字化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DIKW体系的角度理解这个过程:智能(智慧、Wisdom)体现在决策的过程和效果上;决策是用知识(Knowledge)处理信息(Information),而信息是用数据(Data)承载的。由此可见,(用数字结构和程序描述)知识是实现智能制造不可缺少的环节。  

  

前面曾经谈到智能制造与精益生产的关系,潜伏着这样的观点:智能制造所需要的知识可能是碎片化的——把碎片化、非结构化的知识如何管理起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笔者认为,未来需要新一代的工业软件来帮助人们管理这些知识:知识本身或许是非结构化的,但管理还是要结构化的——否则,人脑子就管不过来、可靠性就难以保证。我们另外还要强调:知识用于决策的前提是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所以信息集成是推动智能制造的前提。  

  

智能制造与云计算、大数据什么关系?笔者认为,云计算是工具性的、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来配置,大数据一般是辅助性的(笔者曾将其比喻为政协),主要从事后台的工作。它们可以让智能制造系统运行得更好,但未必是必需的。最近,机器学习很热。但对于智能制造来说,机器使用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人脑(这是工业的可靠性要求决定的)、关键是把人的认识提炼出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机器学习只能是智能制造这桌大餐上的佐料。  

  

推进智能制造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在社会层面,劳动力危机、老龄化是支撑必要性的重要因素;在企业层面,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是关键因素。其可行性是与过去相比较而言的、是ICT技术的发展导致的。但是,推进智能制造技术会遇到“玻璃墙”:比如,研发设计与服务要占到足够大的比重;产品质量要尽可能地占据制高点。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企业可能就先要进行转型,因为智能制造未必能解决落后企业的问题——就像御厨解决不了吃不饱饭的问题。转型不仅是企业家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推崇高质量的健康市场、而不是质量逆淘汰的劣质市场。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通信云计算机器人控制工厂试验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0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3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