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某城市引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希望带动一个大的产业。我心中暗想: 传统小说读多了,真是贻害无穷啊!
读过《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传统小说和近代武侠小说的人,大概会发现书中暗藏这样一种逻辑:成败决定于大牛。
在这些小说中,有的大牛能掐会算、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如诸葛亮、姜子牙、刘伯温。只要他们出现,无论什么难题,都能得到解决。有的大牛武艺高强、战无不胜。只要他来了,千军万马都是摆设。如李元霸、孙悟空、以及各种“不败”。
小说要吸引人,需要编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个人的作用明显夸大了,甚至违反了科学常识。 然而,这种夸张甚至迷信的思维方式,却影响着我们的科技界,以为引进一个院士、千人就可以把科技推向了不起的高度了。
在笔者看来,对于推动科技发展,人才确实非常重要。但现实的逻辑却不是小说中的这样。现实的逻辑是什么呢?
解决“点上突破”的问题,个人技能相当重要。但这种人常常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要在工程项目这种级别上取得突破,经验和策划能力相当重要。关键人才一般是从下面干起来的,知识面宽、精力旺盛、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但学术深度未必多深。要在行业和企业层面取得成功,靠的是乔布斯、马云这样的企业家。这些人未必需要懂业务,关键是有理想、有高度、资源整合能力强、会用人。
长期研究学术的大牛,或许适合做个参谋。但让他们带兵打仗、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往往是用非所长、难免成为一个马谡。
今早想起韩语的《马说》: 世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掌控资源并有话语权,是发现和培养千里马所必须的。中国科技的问题,关键是缺乏伯乐。
中国的创新资源往往掌握在各级官员手里。这些人有做伯乐的条件却不具备做伯乐的能力。庸才评价人才,只能根据指标:什么学位、什么职称? 获得过什么奖? 发表过什么论文?这样,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说道这里,又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高级领导到国外招聘人才,和留学人员座谈。有位著名学者向领导建言:您招到国内的几乎都都是二流人才。领导很不高兴:“你听说过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吗?” 学者答道:“可您买的是驴骨头啊........”。
连驴和马都分不开的人做“伯乐”,千里马还会来吗?
当然,把今天的问题归结到传统小说,会冤枉作者。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前人说的对,我们就做得对吗?我最近常常感慨:马克思真牛,预言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事情。 但可惜的是: 他的“真经”常常被“歪嘴和尚”念了。然而,歪嘴和尚念“真经”的现象太多了。在智能制造的领域,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真经为什么“常常”被念歪呢?想来想去,似乎只有一个答案:智商相差太远了.....念经的人水平低,不论是真经还是假经,都念不出好声音出来。看来,还是先哲的观点对:中国的未来,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