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听到过一个笑话:消防员把美女从高楼上救了下来。 美女问:你就我一定不容易吧? 消防员答到:太不容易了! 我费了很长时间才把另外两名消防员打跑.......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起现在科技人员的处境: 做创新实在不容易.....最大的难点就是要花很多世间去应付那些无聊又无用的考核,应付完了才能静下心来搞科研! 科技届的许多朋友,大概都有这种感受。
考核的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700年前的八股取士就开始了。自从这个标准化的考核制度产生,中国的文人就在花大功夫去应付无聊的考试,唐宋以来的文化繁荣就此再也没有起来。中国付出了长期落后的代价。有人可能要问:唐宋文化发达之时,为什么没有这么严重的问题呢?那时的确有考试,但标准化不高。有些人甚至是通过举荐入仕的。
考核的危害真的这么大吗?肯定的。现在,科技竞争很激烈的年代。花时间应付无聊的考核,就像背着沙袋跑奥运会——和那些轻装上阵的人同台经竞争,想拿冠军势比登天啊!
龚自珍有首著名的诗:“生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发现:真正的人才往往是“不拘一格”的: 人的总能力大概是差不多的,在一个方面牛一点,其他方面就会笨一点。所以,人才总会有毛病、正如某门课特别优秀的人难免偏科。高科技竞争中,往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也是这个道理。 既然创新人才是“不拘一格”的,怎么可能用标准化的指标来衡量呢?
人的智慧是最不标准的,真正的创新需要智慧。 标准化的考核纵然有千万种理由,对真正的创新一定是付毒药。最好的创新环境,一定是让人能够忘掉一切、专心工作的地方。
附: 有人问我,不考核怎么办?在我看来,事先和事后相对自由的深入评估是更好的办法。但这个办法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评估者要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另一个是被评估者拥有选择的自由、不能被困死在一个地方。前者是组织决定的,后者是社会决定的。真正的创新是个性化的,不能批处理。不过,另外要补充一句:本文指的创新,包含高级的智力活动。许多设计和开发工作,常常被称为创新;但其实为一种常规的、可规范化的(知识)生产,创新程度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