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提出用四个要点阐述智能制造的基本逻辑:
数字化和网络化是智能制造的原始动力和基础手段;创造价值是其最根本的目标;协同和共享是创造价值的基本路径;快速响应市场和现场的变化是智能制造最明显的标志。
下面把这四个点详细解释一下。
基本观点 | 针对性说明 |
数字化和网络化是智能制造的原始动力和基础手段。 | 智能制造是借助ICT技术发展才产生的机遇。新技术可以与ICT无关,但不应该划归智能制造。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ICT技术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条件、也提供需求。两类技术都可以看作与ICT技术相关。其中,所谓提供条件,就是过去做不成的技术现在能做成了;所谓提供需求,就是原本经济可行性差的技术变得有经济可行性(如工业4.0的智能工厂)。提出这个要点,针对的是“乱贴标签”的现象,把与智能制造关系不大的技术放入篮子里。另外,强调“ICT技术驱动”也是智能制造与柔性制造的区别。 |
创造价值是其最根本的目标。 | 提出这个观点的背景,是反对做那些先进而无用的东西。先进技术为什么无用?有两个层次的原因:第一个层次不能改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如质量、成本、劳动效率、响应速度),第二个层次是技术改变的东西,无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用户不接受高质量、高价格的东西)。强调这个要点,就是强调要“以终为始”地,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推进智能制造。 |
协同和共享是创造价值的基本路径。 | 提出这个观点的背景是:促进协同共享是ICT技术的特长。智能制造的大逻辑和自动化、信息化是类似的,但着眼的范围不同。智能制造着眼于大的时空范围、是部门与部门、企业与企业、过去与现在的协同与共享。所以,这个要点的潜台词是:智能制造不同于传统的自动化和两化融合、也不同于柔性制造。 |
快速响应市场和现场的变化是智能制造最明显的标志。 | 智能制造最明显的特征不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是快速响应是市场和现场的变化。所谓“快速响应”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下的、常规产品的交货期,而是“新产品、新服务”供应市场的时间要短。当研发、设计和服务成为制造企业的主流业务时,智能制造的价值更容易显现。所谓智能制造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需求,往往是在这个前提下提出的。如果一个企业在常规的质量、生产效率方面还有问题的话,推进精益生产、6西格玛、APQP、加强人员管理等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