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技术不可能包治百病

1年前浏览334

 

最近,几个朋友向我谈起数据分析能否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告诉他们:或许真的是没有办法的。为了说明这个悲催的结论,我们从印度的火车谈起。

  

不久前,印度火车又出轨了、死了几十个人。但这在印度其实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据说,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铁轨发生断裂。而铁轨断裂的原因是铁路设施严重老化、很多甚至是英治时期的。老化而不更换的原因则是资金投入严重缺乏。  

  

印度官方发誓要惩罚责任人。但我在想:责任人到底有多大责任呢?所谓的责任人,就是事先没有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处理问题的人。也就是说,“责任”与“信息”的感知和处理相关。设备越陈旧、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就越多、可能性就越大,及时获得“信息”的难度就越大。难度大到一定程度,在特定的资源限制内就变成了无法完成的任务。这就好比,人人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但是如果让有限的几个人去查找“千里之堤”上的所有蚁穴,那就只能赌运气了。  

  

在基础条件不好的前提下,信息技术再好也无能为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智能系统”:身体上几乎每一个部分都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传感器,皮肤、骨骼等都可以看作智能材料,每一个细胞器甚至都可以看成智能设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会不断衰老,再智能的系统也会毁灭。人体商业如此,更何况工业系统呢?  

  

智能系统需要依赖于好的物理系统,才能成为性能良好的系统,而好的物理系统都是需要投资的。或者说:很多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投资的问题。  

  

 当然,把信息技术搞好,也是需要投资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投资可能不是信息技术本身,而是为信息技术良好运行奠定条件。有一家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希望能把产品与对应的工艺参数对应起来。我了解过以后认为:这本质是个投资问题。愿意增加设备吗?愿意把车间扩大吗?愿意把生产效率降下来吗?愿意增加中间检验吗?愿意进行实验分析吗?这些工作,其实都是要花钱的。如果不愿意花钱,大概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如果不花钱就能把这些事做好,过去恐怕老早就有人做了。  

  

 总结一下前面的观点:要把技术做好,就要舍得在“创造条件”上投入。很多事情做不好,往往是深层次的条件不满足。

  

 比如,很多企业想搞信息技术,却舍不得在条件上投入:企业效益原本就不高,哪能投得起呢?这个悖论的确是存在的,原因在更深层次的条件是否具备:企业是否愿意转型。

 

企业必须转型到对高质量有高度要求的地方,在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多花钱”才更具有“经济性”。昨天听到一个案例:如果能将成材率提高5%,企业的效益会翻倍。我想,如果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可能就是有价值的。  

  

在某些场合下,1%的次品会导致成千上万倍的损失,投资高技术的经济性就明显了。6σ理论的经济基础之一就是:一个劣质产品流入用户,会导致1000倍的损失。这些情况,其实都是针对高端市场。反之,如果1%的次品导致0.1%的损失(中国某些家电厂家那样,买到劣质品主要是用户倒霉),企业就没有提高质量的经济动力,采用高端信息技术就失去了经济支撑。 回到文章的开头:如果一个企业不面对高端市场、不对质量有“苛求”,信息技术常常难以创造经济价值。  

  

 企业不愿意转型的条件之一,在于国家对市场管理的法治条件: 如果国家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在现实中仍然是保护奸商,某吸企业所谓的关注质量,也不过是像“砸冰箱”那样表演给用户看的、是口头上的、挂在墙上的,而缺乏真正的经济动力。

 

财主们常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我也常常感慨:“对技术人员来说,能用技术解决的问题,往往也是小问题。”

 

 我的这个观点并不是为技术人员推卸责任。科研管得好,需要技术人员与企业管理者的互动:比如,学会算经济账,把赌运气的成分降到最低,便于企业的决策。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创造条件,比如把“算账”当作一个需要资金投入的项目。这样就进入了研发管理的问题中去了。强调研发管理或许很有现实性:多数中国企业创新的短板恰恰是研发管理。有的企业舍不得在项目管理上投入,就想有好的创新能力;这种想法的荒唐,和印度人管火车是一样的。这样想来,等到国家或企业愿意在研发(创新)管理上投入了(像华为那样),中国企业的创新就大有希望了。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断裂理论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0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3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