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如何躲过新技术的“深坑”

1年前浏览257


    我收藏这张图很长时间,它体现了科技发展的一种普遍性现象:正确的方向上总有一些坎坷。


我们绝不能小看这样的“坎坷”:很多人一生都跨不过这些坎坷、很多企业就死于这样的坎坷。中国科技界的成果无法转化成实际的技术,就是这个原因。这时候,正确的创新方向就会变成了“淹死人的坑”。赵括“纸上谈兵”明白大道理不明白具体困难,导致40万人被坑杀,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云亦云的“砖家”,只给人“指方向”却不了解其中的坎坷,往往就把人引导到“坑”里去了。像智能制造、大数据这样的热点领域,引人入坑的“砖家”可谓比比皆是。


 

笔者曾经提出“人择难题”的概念,解释这样现象:创新总是很难的,这是前人选择的结果——如果某个创人新不困难,老早就会有了,也就用不着现在人进行创新了。所以,科技发展道路上的“坑”几乎总是有的。当然,随着基础条件和需求的发展,这些坑的深度可能会变浅,这就是现代人创新的机会所在。

 

子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创新者来说,事先知道这些坑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决定你的选择和创新的成败。那么,怎么才能了解这些坑呢?关键是学习。

 

1、向前辈学习。 

每当我进入一个新领域,都会深深地感觉到前人的优秀、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而且,伟大的前人往往有更少的成见,看问题往往更本质:《道德经》、《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千年不衰,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笔者读30年前宝钢前辈对信息技术的观点,常常被其中的真知灼见所震惊。一般来说,越是要看得远,越是要回顾更长久的历史。《三体智能革命》的编者朋友们就是这样考虑问题的。

 

2、向其他行业学习

伟大的思想往往不仅只适合一个行业,而是在多个行业有通用性。比如智能制造的思想主要来自于离散制造业,但对钢铁等流程行业也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向用户学习

有价值的技术思想都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目的。在许多情况下,用户的需求往往早于技术条件的改善,只是被压抑了。找到这样的需求,就能避免“先进而无用”的深坑。

 

4、向同行学习

在技术创新领域,实践往往早于理论。如果一个发展方向确实可以落地,同行之间一定会有零星的实践。如果没有实践,很可能说明这是一个“深坑”。

 

但是,学好并不容易。对创新者来说,能学的很多东西只能是本质的思想而不是具体的做法。创新者的学习对象,往往与自己的环境有时空上的差别,话语和概念体系都是不一样的。很多相同的名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很多名词和概念看似不同,其实都在说同一件事。如果不能把思想的本质抽象出来,就不会灵活运用,也难免会“纸上谈兵”的悲剧。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通用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0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4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