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用一张图描述智能制造

1年前浏览389

我用下面这张图描述智能制造的逻辑。纯粹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1、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共同理论基础:控制论。

控制论核心的概念是反馈。我们把反馈理解为“信息感知、决策与执行的统一”。当然,这种能力是在学习中获得的,并以知识的形式沉淀下来。控制论提出的背景是研究动物和机器的差别、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学派。其他学派往往偏重单一要素(决策或者学习),控制论强调的是知行合一。我把“信息感知、决策与执行的统一”称为“运行逻辑”。

 

在我看来,控制论可以成为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共同的理论基础。传统控制理论一般针对数学模型相对明确的简单对象。对于自动化生产线这样复杂的对象,要先进行分解和标准化、变成若干简单的、容易建模的部分。我把“流程化、标准化、数字化”称为自动化(产线)的构筑逻辑。

 

我认为,推进智能化,要继承和借助这两个逻辑。

 

2、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演化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变化是ICT技术推动的。ICT推动力表现在:感知范围和深度的加强、计算能力的加强、存储能力的加强。这种推动引发了一系列后果:决策涉及到的范围尺度和复杂性大大加强了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让我们进入了智能化时代。

 

范围和尺度变化后,智能化的执行更偏向通过“协同、共享、重用”调动资源;智能制造的价值创造往往体现为“大范围优化”——“协同、共享、重用”就是跨时空优化的手段。时空跨越以后,就需要调动资源的权利。调动资源的权限需要通过组织流程、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这样,智能制造的相关观点就联系起来了。系统尺度变化,“快速响应”的特色就显现出来了。


智能化也更偏向于决策、从而代替白领的(重复性)工作,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自然就加强了——根据构建逻辑,流程、标准是最基本的知识。为此,我们要把许多决策过程流程化、标准化、数字化——这时的流程改造,要想到共享、协同和重用。要代替白领的枯燥工作,就会体现出“以人为本”。


“大范围优化”的角度看:优化的效果与知识和信息的质量密切相关。而大数据与知识有密切的关系。对于两者的关系,我的认识是:大数据的在最大作用不是产生知识,而是让知识的质量提高。知识数字化以后(而不是留在人的头脑中),就会变得明确起来。借助大数据,可以采取PDCA的方式不断循环优化,从而提高知识的质量。


智能制造首先关心大尺度的问题,但大尺度的问题会给小尺度提出需求,从而促进自动化的发展。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储能控制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0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