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网上流传一个段子:有个犹太人在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不久后,第二犹太人来这里开了一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来这里开了一个超市。于是,这个地方就开始繁华了。如果换成中国人就是:第一个中国人开了加油站,第二个人看到加油站的生意特别好,就来开了第二个加油站。直到因恶性竞争,大家都赚不到钱为止。从某种意义上说,犹太人的思维,是创新思维;而中国人的思维,是模仿和跟随思维。
这个段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甚至是我们鼓励的。不久前,有家企业研制出过去“国内无法生产”的“圆珠笔头用钢”,一时舆论哗然。然而,这个产品在每年的销售额满打满算也就一个亿,考虑到竞争的降价未必赚钱,更不必说收回研发成本。从经济角度看,未必有多大的价值。
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替代引进”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除了特殊领域和个别产品,“替代引进”的作用越来越小。有些“替代引进”已经逐渐退化为“鸡肋”。2015年中国进口总共10万亿元,只有GDP的15%左右。其中石油、矿石等大宗产品所占的比例还很高。即便进口工业产品全部白送给,我们也成不了发达国家。特别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些东西根本不需要自己生产。到了今天这个阶段,还过度强调“替代引进”,就陷入“加油站思维”了:挤垮了国外的竞争对手,自己也未必能变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