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有个小朋友问我:“毛主席是不是每天都能吃馍馍、喝肉汤啊?” 对当年山沟里的穷孩子来说, 吃馍馍、喝肉汤是他可以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了。
真正的创新工作,其实是就靠想象力生活。但想象力的基础,却是必要的。最近有个流行的段子:“一群月入三千的人,给月入三万的写文章:月入三十万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看到这个段子,我改写道:“一群对工业理解不深的人,给工业界的人写文章,告诉他们未来的工业是怎样的。”
对一些工业大数据的著述,我隐约感觉到想象力的贫乏:谈的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功能,甚至可以看做可有可无的“化妆品”,看不出“高大上”的样子。
对工业大数据的理解,应该基于对两种场景的认识:现在的工业是怎么样的、未来工业是怎么样的?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没有数据积累也能生存,这相当于“月入三千”的水平;没有数据的支撑,正常的生产管理很难维持,这才相当于“月入三万”的水平;而智能制造时代,工业大数据是基本的基础,才是“月入三十万”的水平。
对于“月入三万”是对数据的需求,是高质量、高作业率逼迫的结果。比如,产品质量要求很高的时候,分析处理质量问题时就要有数据依据;人机料法环的数据,必须能够和特定的产品对应起来。作业率很高时,对应每个机组、每个产品及其规格,要对成本、效率、能耗、成材率等有准确的数字化描述,作为生产组织、协同和考核的依据。这时,人们会关注数据的类型、质量、存储量等,并对数据的要求不断提升。
在笔者看来,工业大数据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月入三十万”的时候。这时,企业已经进入了智能制造的时代。主要的工作都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没有可靠又充分的数据支撑,就做不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也不能保证流程的安全、稳定、可靠、持续、低成本、高效率运行,并迅速响应市场、供应链和现场发生的各种变化。那时,人通过数据而不是肢体的操作来维持生产。
“月入三万”的时候,数据的作用可能仅仅是“调味品”; 在“月入三十万”的时候,工业大数据的作用则变成无法替代的“主食”。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数据的作用不断提升,以辅助企业的转型。也只有工业本身的转型,也才能让数据的作用从“锦上添花”变成“雪中送炭”。只有想到“转型”,对工业大数据的思考才会具有足够的想象力。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有了需求,再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