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科技创新中的难与不难

1年前浏览354

     1993年前后,我的导师胡先生亲自出马,从上海搞了一批化工产品的数据,用于建立组分与质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师妹花了几天时间,把几千个数据输入计算机。我俩花了大约半个多小时编了一小段程序,就把问题解决了。问题解决了,我们却高兴不起来:这么简单,硕士论文咋写啊?1996年,写博士论文时,却又遇到了相反的情况:我研究非线性系统控制时,把想到的每个办法试过去,写了几十页的推导,几乎都走不通。这时也高兴不起来:博士论文咋办啊?


    科技活动中常常遇到这两种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有种感觉:科研问题或者简单到难以想象、或者困难到难以解决,中间难度的问题似乎很少遇到。我想,很多人似乎也遇到这种问题:有些论文为了体现难度,想方设法用复杂的数学公式来装点门面,试图“简单问题复杂化”,其实基本上没啥必要。


    多年来,我有一个体会:成功的科技活动在逻辑上往往都是简单的、容易听明白的。反之,如果逻辑都讲不明白、只是堆积了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这个技术基本上是做不成的。那么,科技活动到底难在什么地方呢?


    我想首先要明确:技术的原理简单并不意味着技术和商业的成功容易。在我看来,技术成功主要指技术本身的“质量”过硬,而商业成功则需要技术有合适的“性价比”。所谓质量,包括适用性、安全、稳定、可靠、舒适、环保、可维护性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即人们需要的有益指标尽量好、有害的指标尽可能低。而“性价比”则要求人们要在成本上下工夫:如购买或建设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回收成本,还要集中精力去完成用户最关系的功能、去掉不必要的功能。这些要求,会衍生出大量的细节问题、问题的复杂程度呈爆炸性增长。有时候,一个细节的失误就可以让整个技术失败,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想想都后怕。


    很多技术会有不同的技术线路。人们选择的技术线路不同,遭遇到的细节就不一样。这就要对技术线路进行认真规划。线路规划要预计到不同的技术线路会遭遇什么样的细节、对用户的使用又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线路规划决定了技术难度,也决定了质量和成本。要事先把线路规划好,没点水平是不行的。当然,这种水平往往与知道多少数学公式无关、甚至与专利和知识产权无关。


    所以,我一直在琢磨:那些总是用数学公式、专利、知识产权衡量技术水平的人,自己做过多少技术活?这种明显不合理的做法,把大量科技人员吸引到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花费大量心血去包装技术而不是解决问题,怎么可能不抑制创新呢?


   不知您的感觉,是否和我一样?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非线性爆炸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0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3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