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说“2.0补课”、“3.0普及”之类的话时,我就想起老朋友、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骆新多年前对我说的一句话:花钱能解决的都是小事。
简而言之,工业3.0就是全自动化流水线。难道这样的流水线买不来吗?全球化背景下,除了少数尖端、敏感的行业,中国几乎能买到任何生产设备。
那么,中国推进智能制造难在哪里?真正的困难就是我常说的“经济可行性”:如果我们买来的产线、生产不出市场需要的产品、赚不到钱,买来了也是摆设。
那么,市场需要又是什么?一般来说,用户关心产品的性价比。也就是说,困难在于:用合适的成本、生产出质量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这靠的是企业的生产和产品技术,而不仅仅是设备或流水线。
从全球的视野看,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偏向低价值的一端;低价意味着低成本,而劳动力成本低是最重要的优势。所以,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后要保持中国制造的优势,一定要向高质量倾斜。高质量会带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也会带动管理水平的提高、数字化水平的提高。所以,推进制造企业转型,高质量可能是个最重要的抓手。在我看来,这就是国外企业重视6sigema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质量和成本可能是有矛盾的。好的企业通过管理和技术解决这个矛盾、比如推进精益生产。坏的企业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坑蒙拐骗、行贿拉关系来解决这个矛盾。在市场环境好的地方,企业的竞争是好企业之间的竞争;所以,发达国家很少见到劣质产品和坏企业。在市场环境差的地方,是好企业和坏企业的竞争,劣质产品占据很大的比例。好的市场环境之所以是好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因为坏的企业无法生存、老早就被淘汰出局了。中国的伪劣产品之所以盛行,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生存空间存在。
在我看来,中国不缺好的企业家,缺的是好的市场环境。而市场环境有赖于好的法治环境。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最差的。例如,我们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明确表示不支持“职业打假人”。典型的案例就是:如果你知道产品是假冒伪劣再去买,如果你打算三倍索赔,法 院会判你败诉。所以,在我看来,这部法律应该更名为“奸商权益保护 法”才名正言顺。 在这个法律的保护下,好的企业也会变坏。国内某著名家电品牌在几十年前曾经靠“砸冰箱”来激励员工重视质量,现在却是热衷于“创新”的虚名、现实中却不惜用劣质产品坑害消费者。这就是现实中的市场环境恶化。
所以,解决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最根本问题的钥匙,捏在政府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