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徐院长曾经提到,西门子确定项目的思路有两条:从现在看未来、从未来看现在。与之相比,我们更关注的是当前的需求、当前的痛点。这种思维上的差异,本质上是领先者和跟随者的差异、创新者和跟随者的差异。麦肯锡去年有个报告,认为中国“多数企业回归常识,但缺乏远见。”。所谓“缺乏远见”也就是把眼前的目标和困难看得太重,不能跳出来。要具备远见,就要把时间尺度放得远一点,为顶层设计留下空间。
犹太人有个观点:每次思考都要得到与上次不同的认识。本文一直强调智能制造需要顶层设计。但是,如果要第二次思考,就要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顶层设计?
一般来说,小企业资源少、灵活性大一般强调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大企业资源多、灵活性差,有条件、也有能力有更多战略性的考虑。强调顶层设计的原因,是技术、组织、业务、市场等之间有相互依赖的关系;要摆正这些关系,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才能统一。这就好比打造一个新的木桶时,要综合考虑每条边的长度,才能盛下足够多的水。技术需求决定于组织的业务,而组织的业务决定于市场、对市场的选择和培育。这是做顶层设计的大逻辑。做顶层设计就要强调这个大逻辑。
其实,类似“某某决定某某”的逻辑很常见。比如,产品决定工艺、工艺决定设备与控制。但现实中,产品、工艺、设备、控制往往是自己管自己的事情,相互的依赖性并不是很强,似乎也没有必要搞顶层设计。这种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我想到科技界的有个观点:线性是局部的特征、非线性是大范围的特征。当我们从事“改进型”创新的时候,创新的程度低、范围小,专业技术相互关联度不高;当我们面临大的转型时,创新的程度高、范围大、专业技术之间的关联度就会高起来。智能制造不仅涉及到大范围的创新,还涉及到企业的转型,强调技术、业务、组织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强调顶层设计也就是必然的了。
华为强调自己“进入无人区”,技术“无处可抄”。其实,“顶层设计”更是无处可抄。做顶层设计,首要的任务是确定技术的边界:技术的功能、应用的环境和条件,把相关逻辑想清楚、搞清楚这种逻辑为什么能创造价值。很多技术本身并不难,难的是让这个技术能够创造效益——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创新就是典型。这使得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变得重要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确定具体的技术需求、争取把技术做到实用。
习惯于模仿的企业,根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直接想到的是技术本身。而不是技术串起来的逻辑。我们知道,国外理论界认为,创新首先是企业家的事情,而我们却感觉创新是技术人员的事情——这种认识的差别,就在于原创技术往往是从设想技术边界开始的、模仿者则不是。
我们发现,这些智能制造技术的经济性目前可能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在更大的尺度上考虑问题:让企业变物质生产者为知识和技术的生产者,通过技术转移获得收益:西门子、GE不都是这么做的吗?这也应该是顶层设计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