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谈到:技术创新,先要把利益关系理顺。
我国科技界的很多问题,其实就是由于没有理顺关系。比如,讲到创新,各层级的官员就两招:“激励”、+“考核”。这本质上“胡萝卜+大棒”的办法对待技术人员。这两招为什么不管用呢?因为阻碍很多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技术使用、研发过程中遭遇的利益障碍、而不是技术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政治水平”。倾心搞技术的人,又有多少人善于搞政治?在我们国家,很多获奖项目往往是领导或相当于领导的专家牵头。有人看不惯。我却觉得很正常:领导理顺了利益关系,让技术人员能够发挥特长,确实贡献最大。
今天再谈一个观点:技术创新往往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
什么是高科技产品?一般来说,国外禁止向中国出口的产品,就是高科技产品。但是,你听说过这些产品的老板是世界首富吗?其实,高科技产品未必赚太多的钱。因为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一般很小:前些天读过一篇文章,大体意思是:机器人行业的产值大约只有汽车行业的十分之一,而机器人行业中的最核心技术的产值也只有机器人产业的十分之一。所以,越是高端的产业规模往往越小,赚钱未必很多。那么,到底是什么推动的高科技呢?
我多次强调过一个观点:高质量是带动高技术的关键因素。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技术是在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国产生的。有当质量要求非常苛刻的时候,“不是问题的问题才能成为问题”、创新才有了方向。高技术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才能积累起来。
民用品多讲究“质量和成本的平衡”。质量和成本发生矛盾后,多数企业未必会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技术创新的动力也就小了。只有像航空、航天、军工、高铁这样涉及国家、人民生命安全行业,才会近乎“不计成本”地解决质量问题。所以,很多技术创新是在这些行业中首先发展起来的。这些行业强大了,往往能拉动高科技。
所谓的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正的工匠就像艺术家、科学家,眼中容不得瑕疵和不完美。解决问题、提高质量就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前些天网上有个视频:两家日本企业竞赛:一个要生产出钻不透的金属板,一个要生产钻透它的钻头。这场比赛后,双方的技术都大大提高了。但双方都是兴趣驱动的、并非是利益驱动的。
总之,两天的讨论放在一起就是:要搞好创新,既要理顺利益的关系,又不能被利益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