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能想清楚、说清楚的问题为何不易写清楚

1年前浏览582

我常常感到,能够想清楚、说清楚的东西却往往写不清楚。于是,我想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以便提高写作的速度。


   我的观点是:思考、话语和文字表达的逻辑要求不一样。


    我们知道:交流是有成本的。大家几乎都不愿意听正确的废话、啰嗦的对话,就是因为这些表达不带来新的信息、白白消耗听众的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向某些特定群体表达时,会省略掉一些众所周知的背景。就像证明数学题时,如果能引用某个已知的定理,证明步骤就可以省略。这样做可以提高表达的效率。一般来说,听众的背景越接近,可以省略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思考问题,本质上是向自己表达、省略掉的逻辑更多。善于思考的人,经常会思维跳跃,其实质是不自觉地省略掉一些背景。

 

但是,写文章就不一样了。文章的读者类型繁杂。要让读者读懂,就必须把省略的逻辑补上。但是,要补上的逻辑很可能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是默会知识,补上就比较难了。思考得越深,需要补上的逻辑也就越多。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高手并不善于表达。


要补上逻辑,就要理解逻辑。 


我们最熟悉的逻辑大概是数理逻辑,用来表达因果关系。数学逻辑是非常严格的,但现实中的逻辑几乎都是不严格的。如果按照数学的要求去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可能永远都没办法表达清楚。所以,有些数学好的人在现实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却并不强。


那怎么办呢?


其实,现实当中的逻辑也是有套路的,善于表达的人可以借用这些套路。比如,常见的套路包括:5W1HSOWTPDCA、感知决策执行、TOC的逻辑、需求-功能-设计-工艺等。

 

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会感到:想说的东西很多,不知从何谈起。这其实是对问题的结构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要学会使用更多分析问题的逻辑套路。就像看一座大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得到完整的认识。比如,表达对工业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的认识时,可以找到很多讨论的线索,而这些线索就是逻辑:比如,从经济需求到业务需求再到技术需求;从业务变化到技术需求的变化;从产品需求到设备需求再到控制需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岗位看业务需求;从不同的切入点看待智能制造;从不同的尺度看智能制造;可以通过不同的比较对象看智能制造。我们要学会用不同人的角度看问题、从不同发展阶段或目标看问题,从不同学科看问题、从不同的层次看问题、从不同的切入点考虑问题。

 

学会了这些,整理思路似乎就比较简单了。回过头来看,本文也是有逻辑的:从问题到原因,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0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4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