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笑话。说的是爱因斯坦经常去做相同的报告。有一天,司机对他坦说:“你的报告我都记住了,下次我代你去讲”。 结果,司机确实讲得很好。不巧的是:演讲结束后,有人过来问“爱因斯坦”一个问题。司机听罢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就请我的“司机”给你解释吧。
在这个笑话中,司机虽然会说爱因斯坦的话,却不理解背景;这就是爱因斯坦和司机的差别。现实中,理解问题的背景,比懂得答案重要得多——理解背景,才能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李政道先生所言:做学问、先学问;只会答,非学问——在我看来,李先生强调学会“问”,其实就是要学会了解背景。智能制造中,就有很多典型的例子。下面简单地举几个:
“智能制造通过减少不确定性创造价值”
其背景是:智能制造引进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对于传统的工厂,每天生产同样的东西、有稳定的合作伙伴,不确定性因素并不大;没有不确定性,信息化的价值就不大。很多传统企业不重视信息化就是这个道理。智能制造引进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市场的变化。过去是闷头生产自己的东西,现在关注用户和市场的变化了。
“智能制造通过协同、共享、重用创造价值”
既然如此,如何理解智能车间呢? 智能车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高效率地生产不同产品。也就是不同的产品来共享设备和产线。其中,3D打印可以看作一个简单的“智能车间”。
“智能制造能够加快响应速度、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这句话的背景是:交货周期包括产品设计,而不是传统的制造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蕴含“小批量”的前提。如果不包括这些前提,智能化和自动化也就没有多大区别了。
“工业4.0强调个性化定制”
这句话是以流水线为背景的。几千年前的工匠就在做个性化定制,但那时不是流水线。
由此可见,要推进智能制造,不仅要了解方法本身,还要了解方法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