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理解“可靠性”,才能理解智能制造

1年前浏览1374

  隔行如隔山”。工业技术的一种现象就是外行“看不懂”。其实,看不懂就对了:如果大家都看得懂,人家赚什么钱呢?显然,越是高科技,你越看不懂、甚至连内行也看不懂:

 

国内有家企业想给高铁供货。但设计院就是不用。这家企业很不高兴:我的产品和国外一样,你们为什么用国外的也不用我的?设计院说:我们是根据数据做设计的。国外的产品有长期的实验数据,你却没有。如果我用你的产品出了问题,到底谁负责啊?一般来说,技术水平越高、对数据的要求就越高。宝钢有个产品比其他企业每吨贵几千块钱,就是因为有了几万小时的实验数据。

 

所以,一个产品好不好用,很可能是直接看不出来的;而是要有科学、复杂的检验方法。现在3D打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检验技术不成熟、或者说没有共识,因而难以用于对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场合。

 

互联网的本质作用是什么?本质上是扩展了我们的观察和支配能力:即便是在千万里之外的资源,我们也有条件看得见、能支配——其实就是具备了CPS最基本的特征、也可以看做控制论中“可观”、“可控”的延伸。看得见、能支配带来的好处很多:网店、滴滴打车、无人机、透明工厂,都是这个逻辑。我曾经说过:创新的动力在于“不平衡”。有了互联网,我们就有条件在世界范围内消除不平衡——美国人让印度人给自己当会计,就是典型。

 

我们知道,互联网先用来发Email、看新闻、开网店,但进入工业为什么难呢?道理就是前面说的“看不懂”:你怎么知道别人提供的产品你就能用呢?万一买了来不适用怎么办呢?比如,买了某种原材料不能用、整个厂子可能要停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会报废,导致的间接损失可能比材料本身要大得多。工业电商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而且,用户要求越高,“看不懂”的情况就越严重。所以,客户还是比较重视传统的供应链。“云制造”在公有云比较难推、在私有云容易也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推动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产品的“标准化”是个种重要的问题:让用户知道你的产品他确定能用。

 

“可靠性要求高”,不仅发生在企业之间,企业内部推进智能生产也是一样。


我们常常不知道某个要素对产品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于是人们经常做的方式是:一旦成功了,就把参数固定下来、形成标准。虽然人们可能不知道这些标准是不是最合理的,但为了追求可靠性,人们还是常常会压制“优化”的冲动。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工业生产过程可能涉及到成百上千个参数。这意味着:这个优化是在成百上千维空间中做的;如果没有人的经验做先导,单靠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再多都是不够的。这就是我说的:数据挖掘的本质,常常是对人脑里面的知识进行验证和精细化,而不是立足于纯粹靠数据发现知识。我还说:在工业界使用人工智能,常常不能给机器特别大的自由度,也是这个道理。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给机器立下清晰的规矩(标准化),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前提。当然,有些规矩可能比较难做。这就好比:“走路”对人来说是件很简单的事,但是要变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字化语言,却很不容易。


  多年来,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技术的可靠性要求高和价值大,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材料控制工厂人工智能无人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1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