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在创新活动中追求知行合一

1年前浏览134

   撰写硕士、博士论文之前要有个开题报告,描述研究计划。但遗憾的是,当初的计划和最后的论文根本就对不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工作后的第一个项目为止。这种事让我困惑了很多年,也进行了一些总结。如题目大而空、理论味道浓。  

  

现在想来,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自己已有的知识不足以指导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常听有人说:创新是没办法计划的。这句话要辩证地看。伟大的创新、以知识发现为主的创新往往是难以计划的,但普通的创新、以知识应用为主的创新往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计划的:阿波罗飞船不就是计划出来的吗?有哪些科研项目比阿波罗飞船更难呢?  

  

科技创新项目的计划,是一个大的学问。这个学问在于:要在关键点上避开不可行的计划——一旦某个关键点上存在不可行的计划,整个项目就会被这个点拖死。我常引用孔子的一句话:“从心所欲不逾矩”:要想做什么成什么,就要避免去做做不成的事。所谓的经验,往往就是知道哪里有过不去的沟坎;如果没有经验、全凭理论,落入沟坎是大概率事件。  

  

 沟坎在什么地方?经验丰富的人都知道:沟坎在细节上,而不在于基本原理上——如果连基本原理都说不清楚,就不是适合一般企业做科研。而缺乏经验的人,总以为他比别人懂得更多原理——其实,理论一旦发表,世界上知道的人就已经很多了。在教育高度发达的时代,懂得基本的科学原理,并非值得炫耀的长处。

  

细节之难,在于工作量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让你从千里之堤上找出所有的蚁穴,难不难?你怎么去找才能避免漏掉某个蚁穴啊?  

  

现在回到文章的开头。过去做不到“知行合一”,往往是在技术线路不清晰的前提下匆匆去做了。并且,把技术线路不清晰当成科学原理不清晰,给自己一个“允许失败”的理由。但是,什么是“清晰”呢?这就像“谁是好人”一样,本身就是不清晰的。我的标准是:如果让我做,我知道怎么做,就算清晰了——虽然我可能做得比较差。  

  

 我们讽刺有些人成了科幻专家,就是只会逻辑上推演,却不知道如何入手。典型的一句话如“拿大数据分析一下”。大数据分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还是试试再说?如果只是“试试再说”,又该试什么呢?如果这些问题说不清楚,就难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在我看来,面对特定科技问题,“有效计划的时间长度”往往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科技人员水平的高低。“有效计划的时间长度,反映的是眼光有多长,而不是幻想有多远。眼光短而幻想长,是很容易掉到沟里去的。眼光与脑子想到的一致,就可以知行合一了。眼光和幻想的长短,还是区分砖家和专家的重要标志。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1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