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一个消息,航空工业一飞院最近在推进N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看了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却叹了口气:我很早就意识到钢铁行业该搞类似工作了。我觉得,用模型化的思想管好知识是迈向智能时代不可缺少的一步。但现实中就是得不到重视。
如果把这件类工作拓展一下,工业企业应该重视的是“知识管理”。早在很多年以前,宝钢老领导、首任技术副厂长何麟生先生就认为他的工作重点就是知识管理,他甚至自称是宝钢的CKO(首席知识官)。既然如此,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就是得不到重视呢?
我想,首要的责任应该在企业的高层:很多高层人士认为过去没有搞也能对付,可有可无。可有可无的事情为什么要重视呢?我想这与企业的追求有关:航空为什么要重视呢?因为航空对可靠性要求高、不能出事。知识的重用和数字化,对推进可靠性是有重大帮助的。国外为什么重视知识管理呢?同样是因为对质量的要求高:国外有些企业真心追求6西格玛,不重视知识重用也不行。我常说:有些先进的东西,在落后的企业是锦上添花,在先进的企业就是雪中送炭。好东西不好用,还是我们的发展没有到达这个阶段。
很多人应该读过“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大病到来之前,人可能是没有感觉的;但是当感觉到的时候,可能已经来不及了。类似地,先进技术在普及之前,需求也是不强烈的。正如老子所言:飓风起于毫末之间。但是,当我们感觉到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先进的技术往往是从特殊的行业或地方发展起来的。这时,如果需求和技术的进步能够同步发展,早期少人关注的技术就会变成主流技术。到了那个时候,缺少这个技术反而觉得不正常——正如20年前,只有极少数人才用手机,而现在拒绝用手机的人会被人觉得异类。
“飓风起于毫末之间”,但开始的方向却是不明确的。不能盲目跟风。搞知识管理,正确的方向是什么?在我看来,关键是两点:方便、可靠。
我们知道,“知识”是比较“虚”的东西。当人们在一个专业混久了,就再难见到什么新知识了——但是,知识的认识深度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其中,认识知识最大的困难,就是知道知识适用的边界。我在很久之前就意识到,所有的格言都有相反的说法:有“快刀斩乱麻”则有“欲速则不达”。其实,格言都是对的,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知识。所谓的可靠,关键就是知道知识该用在哪里。在工业界,有时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创新的时候,往往就是要突破知识固有的边界。认识边界,谈何容易。
所以,要把知识管好,关键是把知识和知识应用的场景、流程结合在一起。30年前的宝钢是这么做的,若干年前的PLM也是这么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不变的,变化的是知识涉及到的范围——范围逐渐从生产的自动控制,集中到研发、设计和服务过程。这时的知识管理,重在“扬弃”:学习该学习的东西、放弃或者改变不适合的东西。对知识的认识就应该更加深刻。对知识边界的刻画,可能比认识知识本身更难。
知识管理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要求人们用更低的成本接触到最需要的知识。而所谓更低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就是方便和可靠:人们不必要去认真读这样的知识,就知道它能不能用、要不要做修改;知道它是不是最合适的,等等。显然,知识要靠软件来管理。贝加莱、索为公司搞工业知识软件化,就是这个套路。软件要体现更多的人的智慧——这种智慧更多地体现在知识的边界和可塑性上、体现在对知识的分类上。我的师傅、宝钢老专家王洪水先生所说:“下一步前进,系统化地结构知识将是关键一步:是工作的难点,也将是更辉煌创新的起点。更是宝钢在新常态下脱颖而出的腾飞的翅膀。”
但是,结构化知识是非常困难的。知识管理需要智慧。简单的思维、草率的知识管理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这种智慧体现在对知识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认知上。要有所突破,恐怕要有点哲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