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智能制造:我的想法为什么是正确的?

1年前浏览444

我研究钢铁的智能制造,为什么我的想法才是正确的?这是我持续问了自己3年多的问题。在没有大规模实施之前,这个问题只好靠逻辑来推演。


读吴军数学之美的时候,被一个观点深深打动了自然语言处理问题有两个学派,争论了十五年才决出胜负如果一个人从博士毕业就走了错误的道路十五年意味着一生的黄金时代过去了,这辈子可能也就变得平庸了。

 

三年多前研究智能制造的时候,被这种说法深深震撼着所以我想一定要多花一些时间去研究钢铁的智能制造到底该怎么走不要等我们走了若干年之后发现走一条错误的道路整个行业就来不及了

 

我经常跟人家讲我研究智能制造是在证明题换句话说,我知道人们对智能制造的各种观点,包括有些我非常尊敬的长辈和朋友的观点、也包括我自己的倾向。我说要进行了研究,是想说清楚它一定是对的,而不仅仅是“我以为”

 

今天完成一个PPT就是把这个证明过程说了出来

 

在这个证明过程当中,我认定一个结论就是知识管理将来必定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问题至少对钢铁行业是这样的证明过程过程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一个命题转换成另外一个命题。每一个命题的转化,都采用大家都认可的观点。

 

比方说,钢铁大规模的基础原材料这就要求钢铁生产必须注重成本和效率。而做为有缺陷的耗散系统,又要强调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这也就决定了:钢铁行业必须处理好定制化生产的相关负面问题,如钢种重用、混交、库存大等问题,以提高批量、减少过渡期的不稳定性。钢铁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可以归类到这类问题:如从制造到服务。

 

这个时候,业内人士会说:这是老问题了、一直没解决好,现在有如何解决呢?于是,我们需要继续向下推演:以钢种重用问题为例,该技术涉及到多个方面,从成分、工艺设计,到余材使用、异常处理等等。然而,又问题来了:

 

这些知识是智能制造能解决的吗?

 

在很多行业,数字化模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但是,这时又遇到一个行业特点:钢铁行业的数字化仿真模型是非常难以建立的。换句话说,钢铁生产中直接使用的知识,往往是根据经验和试验得到的,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而不是在以模型为基础的赛博空间中优化。所以,行业内部的人会认为:智能制造根本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于是,这个问题成了智能制造的瓶颈。

 

对于这个疑问,我们就要进行问题转化了:“缺乏知识,本质上并非无法获得知识的问题,而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比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们不愿意把大量的资源用在一些用处相对较小的知识获取上(“个性化定制的负面问题”主要针对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而“智能制造之所以能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能够提高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比”。

 

智能制造,又如何解决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比问题呢?

 

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分解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如何实现知识生产的高效率高质量成本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让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扩大应用范围增大价值渠道、倍增知识重用次数?如果这两件事解决的话,那么知识生产的性价比也就体现出来了

 

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这两点 

 

这就要研制新的工业软件。分别是:知识的生产相关的平台软件工具和知识应用相关的平台软件工具。在这两个部分中,知识的作用类似于PLMERP系统中BOM,将两者联系起来。接着,我结合行业特点,对知识如何生产、如何应用进行设想。为了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我把“知识”的内涵进行了说明:研究知识看做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升级——自动化主要针对规范和常用的工作,而智能化针对的是偶发事件。这种差别就是智能制造相关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低的原因。

 

我在《管中窥道》一书中认为:创新思想要考虑这么一个逻辑:过去为什么没有人想到?我想,这也是投入产出比问题:ICT技术导致相关技术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变化快导致需求的提升。再如,大数据为知识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但某些缺乏实际经验的人,把工业大数据的作用看得太重。)。这样,我现在就有机会考虑这个逻辑了 。

 

我还一直认为:大的创新都有实践的先导。这个逻辑在这里也成立。我找到了前辈们的一些观点、我们自己的一些实践去论证。很凑巧的是:我所在的单位,很多领域都有类似探索。接着要问:一个好的思想都有了探索,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这个问题没有改变,未来的技术也会发展不起来。

 

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飓风起于青萍之末。好的想法和探索作为一个点子,能不能发展起来的关键是:有没有适合发展的环境。我想,现在这个环境是没有的。

 

如果用“木桶效应”来说的话就是:技术只是木桶的一边,管理、制度、工具等另外的“木板”都是不具备的。单独把一个木板加长,是不能带来技术的落实。所以,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要在业务和管理同时进行改变,才能可能给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走向真正的智能制造

 

最后,PPT中还论述了一个逻辑:我谈到的逻辑是典型的智能制造吗?这就要从智能制造的本质说起。于是,我从本质说起,最后也会归结到知识的管理和制度的改变。这样,无论从智能制造的理论、从行业特点还是从业务需求,都能从大家普遍认可的观点,推演出智能制造应该要做的事情。

 

我的这套推理,还有什么逻辑漏洞吗?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我想:需要检验的部分就是知识管理和应用的工业软件。这两个软件的功能我已经有设想了,但不知道开发的难度到底有多大:因为我缺乏开发大型工业软件的经验和体会。我感觉:我提出的方法在逻辑上是可行的,但对难度大小没有把握。

 

其实呢,创新就没有100%靠谱的事情,这是我们创新者的宿命。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材料PLM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1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