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一个让我恍然大悟的道理

1年前浏览3907

 昨天晚上,在晃荡拥挤的车厢里,突然想明白了一个困扰多年的问题:我半生的成败荣辱,其实都与“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习惯和信念相关。

 

习惯的形成与我的学习工作经历有关。无论在数学读书还为DCSPLC编程,无论在搞技术创新还是搞战略研究,都是这么做过来的。我的导师胡先生有个观点,可谓与我心有戚戚焉:“因为我们只能想明白简单的道理。”

 

想明白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与场景有关。

 

我们知道,数学的逻辑是非常严格的,因为稍不严格就会整出很多“悖论”;而编程也是需要严格的,否则会有数不清的BUG;而真正创新则是风险很大的、成功率不到10%。换句话说,这些工作学习经历都是特别怕出错的,为了避免麻烦必须彻底想清楚。有位总工与我有强烈共鸣,这也应该与他的工作经历有关:工程项目最担心的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功亏一篑”。唯恐出现麻烦。

 

但是,并非所有的场景都是这样的。10年前,我算定上海的房子必然涨价。但在买什么房子、在什么地方买、买多大、买房的主要用途方面思前想后,耽误了很长的时间。直到被夫人骂着出去找房子,才发现已经涨了1000多。这件事提醒我:深入思考是有成本的。我还发现:许多小老板的“智商”似乎并不高、想得不深但行动力极强。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发现人生的很多事情是想不明白的。思考的时间太多等于选择“延迟行动”、“不行动”,反而是最坏的选择之一。

 

“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实质,是抓主要矛盾、是看问题本质、是提取共性、是消除干扰和假象,是让问题变得有可操作性而避免可以毁灭“千里之堤”的“蚁穴”。问题越是复杂,简单化的价值和意义也就越大,难度也就越大。

 

既然思考习惯与场景相关,则人的观点和认识必然与他的经历相关。

 

很多人的经历是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从一个官位到另外第一个官位;从来没接触到复杂的技术创新问题、也没有真正经历过复杂的科学探索。他们体会到的科技“复杂”,是数学推导的复杂、是原理的深奥,而不是实际问题的复杂。他们觉得,一项工作要用到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才是高水平的。他们没有经历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只是看到别人的解决方案。所以,当人们把复杂问题提炼出来之后,他们会感到奇怪:这么简单的道理、有什么难的呢?

 

人要经历过困惑,才能体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用处,才能知道“复杂问题简单化”其实并不简单。但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多。至今为止,很多人懂得牛顿三定律,却不能体会牛顿的伟大,就是因为他们不能体会产生这些思想的场景。

 

昨天,我想通了一个道理:给没有经历过困惑的人道理、讲答案,常常是自取其辱。特别地,当他没有做过痛苦的思考就有了“专家”和“领导”的帽子、自以为很了不起的时候,更是这样。所以,听同一次讲座,有的人会感到“醍醐灌顶”,有的人则觉得是大忽悠。其实,差异的是很可能就是听众自己是否经历过困惑和思考。

 

我的外公是梁漱溟先生的学生。梁先生曾经送给外公一副对联:“每逢时事感慨、莫议古人短长”。为何“莫议古人短长”呢?因为古人的经历和环境,可能不是我们简单体会到的,我们不要轻易地站在道德和智力的制高点上说三道四。

 

同样,对简单思想的蔑视,往往只是缺乏见识和经历的表现;但我们确实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很多“大师”其实并没有经历过多少真正的实践。现实中很多“成功人士”,喜欢把自己的工作包装成复杂的问题,其实也是社会“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想把一件复杂的问题做成功,则一定要坚持“简单化”的思想:因为自然界这个上帝是不缺智商的。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UG理论DCSPLC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