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从类比中学会创新

1年前浏览576

人们常常困惑于技术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其实,技术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之一就是创新与学习的结合。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新技术”、“新思想”其实早已存在,只是存在于其他场景和对象之中。

 

今天早上看到宁振波、林雪萍两位兄弟的文章,谈到数字化总是从最复杂的问题开始。这个观点就是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

 

一般来说,人做一件事,总是首先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只有简单方法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才选择复杂方法。因为简单的方法往往更加经济、有效。什么时候问题会变复杂呢? 技术要求高的时候,问题就会变得复杂。这是因为:技术要求高的时候,平时不重要的因素也必须要认真对待;考虑的因素多了,问题自然就复杂了。什么时候技术要求高呢?这就要看应用的场景。航空、航天、大工业往往就是这样的场景。除此之外,经济性好的、技术难度低的、成本敏感度低的地方,往往是容易出现技术突破的地方。数字化技术首先从航空航天开始;军工、汽车、钢铁、芯片会成为带动工业技术发展的发动机,都是这个道理。

 

技术往往在某个领域首先突破,而其他领域的创新往往就是解决场景变换的问题、是技术扩散问题。比如,钢铁业30多年前就能个性化定制,而现在服装业也开始做了,本质就是变形的技术扩散。当然,即便把创新看做场景变换,也很不容易、并无任何变贬低的意思。其实,创新本质上就是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学习前人的思想和做法,做适合自己的改进。这在哲学上是有定论的。

 

总之,创新往往可以看做跨界的模仿,TRIZ理论就是这么说的。

 

对于智能产品和智能工厂的发展前途,我们其实可以更加跨界地思考。

 

我们在写《三体智能革命》的时候就提到:人体、器官乃至细胞、细胞器都可以看做智能设备、智能工厂、乃至智能组织。一个工厂可以看成大的智能设备;而建设这个智能工厂的过程可以看成智能生产的过程。如果从这些角度思考、借鉴,智能设备、智能产品、智能生产的未来,就可以看得清楚一些了。

 

比如,把人与智能企业相比。人的感知有两种方式:一种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部变化,目的是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一种感知是感知体内的变化,目的是感知异常、病变,协调器官的工作。这两点,就像智能企业应对的两个方面:企业外部的市场和企业内部的现场、部门。内部感知的主要目的也是清楚的:在设备层面,主要是感知异常和病变;在部门层面,主要是协同工作。再比如,身体内部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两种:神经传递和体液传递。神经传递的信息是精准的、针对具体 位置的,如同部门的私有信息;体液传递的是针对全体器官的,如同企业的共享信息。对人类来说,知识的存储有几种方式:一种是存在DNA中的,一种是存在大脑中的,一种则是体现的人体结构和习惯中的:智能工厂不也一样吗?把这个场景转换到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设备问题上,就回答了为什么要智能化的问题。

 

再如,如果把工程项目本身看成个性化定制的生产,最重要的问题是有效协同、降低风险。比如,工程创新讲究的是用成熟办法解决新问题、重视系统创新,以减少风险、提高效率。这些招数都可以在智能制造中看到,比如工业4.0的个性化定制,讲究的是用共享模块搭建出个性化的产品,其实是一个道理。再比,工程项目开展之前,一般要做大量的模拟、仿真、计算、实验,目的是保证一次性成功;智能制造也要做大量的、这种类型准备工作、争取一次性就把产品高质量地生产出来、做到不需要返工。工程要做到一次性成功,建设过程必须规范化——所以,智能制造的各个过程和环节也必须规范化。

 

总之,创新并不神秘,很少有全新的理论和原理。本质上往往是在学习基础上,让技术适合新的场景。具体的操作过程往往有三个要点:打好基础、想清体系、做好细节。有些人喜欢高大上的理论,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是生存所迫。但具体做事的时候,不要被这些东西迷惑、更不要把自己给骗了。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航空航天汽车芯片理论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