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有个电视剧叫做《编辑部的故事》。编辑部办的刊物叫做《人间指南》。可爱的编辑们总是给别人指南,但自己却常常“摸不到北”。我曾多次参加各种科技项目指南的编写或审议。看到这些材料我就在想:编者们知道什么是“北”吗?
我给别人讲了近20年的技术创新。今天,又有过去的学员打来电话,希望我指导他们的项目。我突然感到一阵迷茫,扪心自问:我自己摸得到北吗?
20年前,我博士毕业来到企业,想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好好做一番技术创新事业。但很快意识到:采用高深专业理论的技术往往不实用、实用的技术往往并不采用高大上的理论——这不是我自己的“看法”,而是有“规律”性的: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学历不怎么高的人做出的。用“高深理论”包装出来的“先进技术”,往往是中国科技界“皇帝的新衣”。而我只是那个不愿意说假话的孩子而矣。
我深深地知道,创新的目的是创造价值。从这个角度上看,把模仿和跟随包装成“创新”,似乎是最容易体现价值的方法、也是我国多年的习惯。这样的事情我也做过。但是,在IT领域、在龙头企业,这个时代已经逐渐过去了,模仿和跟随机会已经越来越少。我该怎么办?
创新未必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创新并不简单。
那么,创新难在什么地方呢?我发现,6Sigma、精益、TRIZ、工业工程、TOC等理论已经把工作方法讲得很清楚了。大多数的创新,这么做其实就可以了,也都可以取得好的效益。然而,对于在研究院做IT工作的我,解决这种具体问题并不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又该怎么办?
人总是要有点梦想。我读到了博士,总梦想做些“值得研究”的技术创新问题。理想有时就像一团火,让人无法安定下来——或许这就是理想的价值所在吧?
经过多年的思考,我才逐渐意识到:先进而又实用的东西,往往是在条件不成熟、需求不强烈或被隐藏的时候开始做的。这时开发的技术,成熟度和实用性未必是好的、甚至也未必有多好的经济性,更难被人理解。与那些纯粹脱离实际的“创新”相比,它要代表了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发展方向、符合技术法发展的规律。这样,一旦条件改善、时机成熟或者被大众或市场接受,就能成为先进、实用而又能创造价值的新技术。
伟大的创新如同酿造好酒,要经过长时间酝酿和煎熬才能散发出迷人的芬芳。在技术竞争非常激烈的年代,这种发展模式是大概率事件。优秀的创新者,往往要用聪明人不愿意用的笨办法,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