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位做政策研究的朋友谈起:他在武汉宣讲党代会精神时,提出了“拐点思维”的概念。于是,我眼前一亮:我给宝钢领导做的最后一个报告,谈的就是“拐点思维”! 其实,我俩常常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同一种观念和理念。这位朋友说:因为规律和现实就摆在那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的确,规律和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种客观存在却不容易发现: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只能用脑子才能想得到——即便告诉那些想不到的人,他可能还是看不到、甚至还会耻笑你。正如老子对“道”的描述:“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意思是说,如果你的思想不被愚蠢的人笑话,就称不上“道”了。
这,又让我想起了哲学。
中学时,哲学是我最讨厌的一门课;我觉得这门课只是为了政治宣传而设置、没有什么用处、心存反感。这种现象持续了十多年,直到我博士毕业、来到宝钢以后。那时,集团党委书记关壮民先生和老领导任德祥先生经常表扬我:小郭是个有哲学思维的人。
一个讨厌政治的人,怎么又变成一个“有哲学思维”的人了呢? 我想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我来到宝钢后,从事创新活动。期间遇到了很多令我非常困惑的技术和管理问题。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要用互为因果、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辩证否定这些“逻辑模型”,才便于解释这种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进而意识到:这些“逻辑模型”可以解释很多很多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些不就是最基本的辩证法吗?
那时,我曾经奇怪:这么简单的道理,过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呢?后来意识到:这些“逻辑模型”几乎都是用在探索的过程中。当探索结束之后、我们学习一种理论时,这种感觉往往就不存在了——就像从尸体上无法解剖出灵魂。
在探索的过程中,直线式的逻辑遇到了障碍,辩证逻辑才会变得有用起来。也就是说,发展遭遇了拐点,不能直线式的走下去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柔者道以用”。不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最近到各地讲课,经常谈到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观点。这种现象其实也不偶然:两位先哲研究的是人类历史大尺度发展规律,期间会有很多的拐点。当我们生活在“线性延伸”的阶段时,意识不到这些拐点的存在、也意识不到其思想的过人之处。直到我们发现:现在已经站到了拐点的面前。
最近有一个时髦的话题:关于企业家的远见。其实,远见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越过了多数人看不到的“拐点”。这时,“柔者,道以用”。改变我们自己固有的思维习惯,去迎接新的时代的到来,才是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