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妙招与平庸:谁是智能制造时代的英雄

1年前浏览100

上周在工程院听了大约20个报告。其中,有位老师讲了一分钟,我就对旁边的赵敏兄说:他一定做得不错!果不其然,汇报的内容相当精彩。最近几年,让我给出好评的项目屈指可数,为什么会欣赏这位老师的项目呢?因为他开头的几句话就让我觉得有思想深度、有“妙处”。

 

多年前有一种说法:评项目要看新在何处、难在何处,还要看“妙”在何处。“妙处”思想的体现、是创新的标志。但现实中却是:很多获奖项目或许工程量很大,却并没有什么“妙处”;指标或许不错,却看不到什么高明的地方,只好拿专利和论文来充数。后来我意识到:这些项目往往是模仿和跟随,思想上没有突破,没有“妙处”也是自然。模仿和跟随项目为什么会有很大的效益呢?我意识到,这种效益的本质是投资效益:几亿、几十亿的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效益才是怪事。这项项目的风险相对较小,只要策划和管理得当就不会失败。

 

这些年,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成为全国性的热点。现在和过去不一样的,是我们真正的进入了创新的时代,进入了拐点。所以,好的项目应该有“妙处”。而我欣赏的例子确实都会有这种感觉。

 

然而,虽然我看了大量的计划和报告,仍然思路平庸、只是罗列了一些时髦的说法和口号,思想上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和深度,更无“妙处”可言。这样的项目策划,凭什么能解决多年没有解决的难题?

 

“妙处”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可遇不可求。技术的“妙处”和下棋的“妙招”一样,是深入思考的结果和体现。所以,这些项目没有“妙处”可言,是因为思考得太肤浅了。

 

事实上,我接触的有“妙处”的项目往往是小公司的;大公司的项目往往没有“妙处”。如果按照前面的说法,大公司不缺人才,为什么还是思考肤浅呢?

 

前几天,我突然意识到:大企业思考肤浅,是因为“断点太多”。大企业分工很细,懂战略的人往往不懂战术,懂战术的人往往不懂战略;懂管理的人往往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人往往不懂管理;懂理论的人往往缺乏实践经验,有实践经验的人往往不懂理论;懂工艺和产品的人往往不懂ICT,懂ICT的人往往不懂产品和工艺;懂销售的不懂生产、懂生产的不懂研发、懂研发的不懂用户;懂IT的人往往不懂算法,懂算法的人往往不懂IT;看长期不接地气、看短期没有远见.....有这么多的断点存在,凭什么能深入思考呢?而且,我们的国家没有跨专业策划的习惯和能力,组织的力量无法弥补个人的不足。所以,大企业的没有“妙处”也就自然了。

 

除了反思别人,我也常常反思自己。

 

我研究智能制造以来,常发现自己过去有些观点是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我过去否定过的观点其实是有道理的,也不能全盘否定。比如,我反对“把智能制造看作机器代人”、不能做“没有效益的智能制造”等。但后来意识到:“推进智能制造,就应该让机器代替人的部分工作;但机器代替人的工作,要有经济效益;然而,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智能制造很难得到合适的经济效益,企业可能要放弃部分短期效益、放弃局部效益,追求未来效益和全局效益......”  我先是意识到“不能把智能制造看作自动化”,后来又意识到“自动化是智能制造不可缺少的部分”;先看到“有些智能化较高企业存在大量的手工劳动”,又意识到“物料的运输应该是自动化的”......回想起来,自己也摆脱不了“片面看问题”、“短期看问题”、“局部看问题”的羁绊,思想中也有很多的“断点”。

 

智能制造,知易行难。在智能制造的领域,现在是群雄逐鹿的年代。追赶热点的人很多,真正的明白人却很少。这让我想起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说的一段话:“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动荡的技术时代,同样期待这样的英雄出现。但这些英雄不是科技人员,而是伟大的企业家。英雄的企业家不在于企业的大小、也不在于资源的多少,而在于是否远见卓识、有坚持的毅力和灵活的反应速度。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