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读博士真的没用吗?

1年前浏览485

过去谈博士的“无用”和“无用之用”,今天再具体谈谈“无用之用”。


94-97年,我度过了三年相对宽松而又快乐的博士生活。然而,除了发表了几篇没人看的论文之外,自己似乎没什么进步。我曾为这段时光虚度困惑:读博士到底有什么用呢?现在想来:读博士的用处应该就是培养“无用之用”:长的是素质和见识,而不是某个专业特长。

 

我对学术的“审美”能力,就是博士阶段建立起来的。我读博士时意识到:读文章一定要读大师的原文。Zames那篇关于的H_Infinity的文章我大概读了20遍;W.M. Wonham的《线性多变量控制一种几何方法》、 Alberto Isidori 的《Nonlinear  Control  System》、Doyle 等人的《反馈控制理论》也都反复阅读过。这些著作的特点,都是能让人感觉到“美感”——学术思想之美。这些“美”的东西不仅能让我学到知识,还能教会我如何思考;大师们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授之以渔”。与这些著作相比,国内某顶级高校编写的《线性系统理论》简直就是垃圾、甚至可以说是毒药——把一堆枯燥无味的公式编写在一起、让控制理论变得可恶;似乎专为把学生培养成懂公式而不会思考的书呆子。

 

“理论结合实际”的理解,也是在博士阶段建立起来的。我在硕士阶段的“科研”,除了编程就是算法——编程其实就是开发,算法几乎就是纯理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是从博士阶段开始的。我的导师吴老师喜欢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工作,但不喜欢无病呻 吟的高深,这些思想对我影响很大。吴老师没有任何的架子,对我像兄长、更像朋友。他和我很深入地讨论问题、认真地听取我的想法,让我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吴老师早年和吕勇哉老师做了很多出色的工作;他不仅告诉我成功的经验,也告诉我失败的教训。我到宝钢后,面对科技问题的基本思想其实是博士阶段奠定的。

 

对理论的“通透感”是博士阶段的另外一个收获。我研究的课题是“非线性控制”。选这个题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要体现自己“数学系”毕业的能耐。现在回想起来,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很难出成绩。但“曾经沧海难为水”:体会到理论上的困难,也就再也不会被故弄玄虚的东西蒙骗了。正如国外有人说的:读书就是为了防骗。最近我研究智能制造,常见有些院士级的大牛胡说八道;好在这些都骗不了我了、因为我不再迷信权威了。博士阶段形成的一个思想,让我至今受益:你能想到的东西,前人往往早已想到过;创新者要抓住历史机会,而不要寄希望于自己的智商高于前人。

 

总之,读博士的目的应该是成为一个“明白人”,以便在变化的时代和环境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System非线性理论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