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国际贸易战与国内科技产业爆发

1年前浏览3116

    陈经、毛克疾两位网友认为,国际贸易战和国内“抢人大战”,标志着中国正处在科技产业大爆发的前夜(见文章末尾的原文链接)。这个话题引发了我的兴趣。下面我从经济可行性上来讨论这个问题。

 

我一直喜欢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创新。在我看来,我们国家是否到了科技产业大爆发的前夜,关键是经济可行性是否成熟了。所谓经济可行性成熟,指的是投资科技产业能够带来价值和经济的增长。

 

要理解这个观点,就要知道问题的反面:科技产业在经济上未必合适。事实上,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科技产业才具有经济性。一般来说,如果能够通过购买获得技术,一般总比自主研发更加经济。而在购买之前,首先是经济水平发展到能够支撑购买这些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大体反映了社会发展程度,也大体反映了人在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或人本身的“价格”。只有GDP高了,人才会更热衷与追求效率和享受,科技产业才会有市场。

 

以工具类高科技产品为例。工具可以提高人的劳动效率、节省人的时间,但需要付出成本。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换算成劳动力成本,如果这个成本低于工具成本,对企业来说就是不合算的。这是,高科技产品就没有市场。这时,即便可以买到技术,人们也不会去用。

 

过去,农民没钱买拖拉机,只能用牛耕地;王传福放弃全自动化流水线,让工人参与更多的体力劳动;很多民营钢厂的自动化水平低——这些都是劳动成本低的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DP的提高,人的时间更值钱时,购买现代化设备的经济性才能体现出来。这就是各地开始关注“机器换人”、提高自动化水平的经济学原因。这其实也是IT产品重视用户感受的原因:用户感受好、方便使用时,就可以节约时间。

 

“时间更值钱”让越来越多的事情值得去做。比如交通设施的建设能让人节省时间:只有当人的时间足够珍贵时,修机场、高铁、地铁才是合算的。最近许多城市开始修建地铁,背后就是这个城市中人的时间更值钱了。几年前我写了一个政协提案,建议在宝钢附近建立一个下匝道。理由就是:这个下匝道每天可以让上万人节约20分钟的时间,换算成公共投资是非常划算的。

 

由于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国外技术走在我们前面很正常。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是可以买到的,只是经济上不划算。既然能够买到,发展中国家是否需要发展科技产业?答案是肯定的。

 

朱老板做市长时,上海每年的城市建设预算只有6亿,而修一公里地铁却要7亿。30年过去了,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了很多倍,但地铁的建筑成本却下降了,据说只有4、5亿。这就是国产化作用。以电工钢为例:过去高牌号取向硅钢要6、7万一吨,宝钢能够生产够就降低到1、2万一吨了。国内能够生产X80管线钢以后,仅西气东送一个工程,用钢就节约了大约10亿美元。当然,钢铁可能算不上科技产业,但道理是相通的。这大概也是美国害怕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只要中国能做,国外就基本上不能做了。特朗普的制裁清单针对中国制造2025,也就不奇怪了。

 

为什么现在的中国需要发展科技产业了?因为市场起来了、有人愿意出钱购买了。与此同时,国外科技产品的高价,也让中国推进科技产业化的经济性。市场起来之后,科技产业就有了创造价值的空间。有了创造价值的空间,自然会有企业家跑过来填补这个空缺。

 

市场的重要性真的很大,这是很多人没有充分意识到的。我常说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好的道理:为什么微 信出现在中国?因为中国有13亿人口——开发一款科技产品的成本类似,在中国的市场最大、产出就最大、经济性最好,甚至好于美国。印度同样有10多亿人口,为什么没有微 信?因为印度人的经济还没有发展到普遍有用智能手机的程度,相当于40年前的中国农民还买不起拖拉机。而今日之中国,不仅有人口,还有现实的市场。这是改革开放40年才带来的结果。

 

美国一直把抑制“老二”作为战略重点:从苏联、到日本再到中国。但我断言:只要中国不瞎折腾,美国抑制中国的贸易战终究是要失败的——因为我们有13亿人口所形成的巨大市场。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刚好到了消费高科技的时候,美国就敢放弃?

 

目前,中国的科技产业还相对较弱。最大的弱点或许是有太多的纸上谈兵的“砖家”搅局、议论文而非市场为导向,常常让企业走过多的弯路。但是,正如我前几天所说的:历史总在错误中前行。出现问题和错误并不可怕。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只要一个行业或技术不被个别企业垄断,总会有人去尝试、进而取得成功。

 

按照这个观点,中国要在贸易战中战胜美国,就要谨防体制内的组织对技术、资源、话语权形成垄断。我们的体制实在太强大了,一个人的错误就可以抑制千万人。反之,只要国内有良性的竞争,中国是不怕任何对手的。在我看来,如果已经形成垄断,国家就应该要为垄断者建立竞争对手,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中国目前已经不缺资源、缺少的是良性的竞争环境。过去有种说法,“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把全国的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未必是最有利于发展的。竞争当然也是有代价的——上海当年数十万纺织工人下岗,本质上就是竞争的结果。但是,如果因此而抑制竞争,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事实上,中国在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引入竞争。当时一个口号就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其实就是让大家竞争。而这一点,正是我最担心的。希望大领导不要带领我们走回头路。中美贸易战,关键不是战胜美国,而是战胜自己。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建筑纺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1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