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中国科技界:人才过剩的危机?

1年前浏览469

最近看到两个科研项目,让人鄙夷、叹息。一个太无聊,只顾抓眼球,可谓浪费科研人员生命;一个项目不地道,有剽窃之嫌,可谓透支人品。我有时在想:现在的科研人员是社会进步的推动着,还是寄生虫?是社会精英,还是社会渣滓?


为什么有很多人会做这样的项目呢?转念一想:为了养活自己和团队,这些人也是无奈之举。但是,为什么不能去做更有价值的项目呢?肯定是找不到好的项目,就饮鸩止渴了。


多年来,只要社会上有个什么热点方向,成千上万的专家学者就一哄而上,迅速在中国成为热点。就像蜂拥到金矿中的淘金者。金矿中的储量是有限的,矿工太多的结果就是不容易找到金子、甚至难以生存。于是,就拿铜、铁和石头充数甚至去偷别人的成果。同样,科技人员太多乃至过剩,也造成了类似的问题。



我国曾经有过科技人员奇缺的时代。周春晖先生刚回国时,因懂得PID控制器原理,就帮了企业的大忙。那时,只要懂得一些科学知识,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时过境迁,持续的科研投入和高校扩招,科技人才、甚至高端科技人才开始逐渐过剩、甚至严重过剩。找个好的项目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人曾经调侃:“国内什么东西都涨价,只有垃圾和教授贬值”。


我们知道,生产领域的“产能过剩”一件可怕的事情。这时,资本急于寻找出路:只要有比较好的方向,就有一大笔资金涌过去,直到把行业做滥:光伏、纳米、新能源、机器人、共享单车.....过剩之后,企业就可能恶性竞争。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用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很多企业并不是天生就坏,而是在生存压力逼迫下守不住道德底线。


生产过剩会导致有些企业被淘汰。但是,如果市场管理得不好,就是逆向的淘汰、假冒伪劣横行。这种现象与当今科技界提供质量低劣的“科技成果”如出一辙,与科技人员的过剩有关。最近,有位高层领导说:“我们的评价制度造就的不是科学家,而是一批社会活动家、评审专业户”。的确,有的“社会活动家”即便戴上“院士”的帽子,实际上对科技一知半解,只能算伪劣的科技人员。


他们成名的套路往往是:尽快抓住一个热点,想尽各种办法,成为“权威人士”。人工神经元算法热的时候,有人一年就写了几本大部头的“著作”;也有人把一篇论文稍加改动,一下子写出几十篇。于是,靠数量成了权威。这些人的“成功”,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去追捧热点。

 

产品过剩了怎么办?对于企业界,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让自己和别人不同。科技界本身就是做创新的。对科技界创新的要求应该是提出新思想、开拓新领域,而不是跟在热点后面把方法用滥、搞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打个比方:不要做涌向金矿的淘金客,而是要努力发现新的金矿

 

    中国科技界“人才过剩”的本质原因,是有思想的人太少了。在一些高端的学术会议上,“领军人物”们凑在一起,讨论的往往是定义概念、是咬文嚼字、文字包装,却见不到新的思想。就像“孔乙己”们凑在一起,讨论“回字有几种写法”。


    这也怪不得他们:他们的认知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没有自己独到的实践和见解,也只会搞点文字游戏——别的也不会啊。所谓的“领军人才”,只不过做了金矿上的“包工头”罢了。


   “人才过剩”的背后,是“英才不足”,也是“庸才过多”。思想贫乏的科技界,不可能支撑大国的复兴。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新能源机器人游戏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